¤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佛教艺术 > 正文

晋城石刻精品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晋城市地处太行山背,天然花岗岩,沙岩几乎遍地都是,为古代石窟寺的开凿和石刻艺术品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丰富的材料,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晋城境内的大小山川、府县大邑乃至穷乡僻壤、佛寺道观、神庙仙祠遍地林立。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修《泽州府志》记载,其时金境坛、庙、祠、宫、寺、观、庵、堂共346座,大部分为唐、宋、元、明四代所建。从1986年文物普查的结果得知,我市尚有古代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3处,历代石刻艺术品上千件,成为晋城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石刻遗物除石塔外,还有经幢。塔原属于佛教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遍及中华大地,它起源于印度,过去曾被译为塔婆、浮图等名字,俗语中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的“浮图”,就是指塔。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从迷信色彩出发的山川镇物和用以补山川形胜之不足。不少的古塔还能登临眺览,成为一方登览胜之所。

 

  青莲寺慧峰大师塔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而青莲寺舍利塔,则是现有唯一的藏式塔。

 

  经幢的形式类似佛塔,幢身各面满刻经文,全面现存的唐代经幢为数不多,青莲寺、崇寿寺尚存三座,是历史文物中的重要实物。

 

  青莲寺唐代经幢为开成四年(839年)建造,幢身刻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经文之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身平面八角形,八面均刻有经文,幢身之上有伞盖一层,周围浮雕璎珞花纹,第二层幢身面各有一佛二菩萨雕像,其上又刻仰莲一层,抛开经文内容,其形制、雕刻工艺勘称精制的石雕艺术品。

 

  五代时期的经幢在青莲寺留有一座,是后唐天佑十八年(920年)间建造的,从形制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仿唐风格,不同之处是将台基和基座由方形改为八角形,同时在幢幡上加了一个八角形檐顶。

 

  宋金时期的寺观庙宇,其主要殿堂使用石料作柱子、门框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青莲寺释迦殿就使用坚实细腻的石灰岩(俗称青石)做柱子、门框等建筑构件,既克服了木料易燃、易朽的弊病,增加了古代建筑的寿命,这些建筑构建表面刻出花纹、图案,使它们本身又成为极精美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构件(石框、石柱、石枕石)上多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和断定确切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1997年,青莲寺大殿维修时,在清理废墟时发现造像碑一座,此碑残缺,只剩中间部分,为四方体,残部宽40厘米,高为37-38厘米,正面浮雕有佛祖及二弟子,形象生动,雕刻精致,其余三面为线刻图。据考证,此碑为北魏时期遗物。线刻内容为佛经故事,为考古论证又提供了一重要实物。

 

  明清时代的石雕艺术品的留存,多见于石柱、石础上,其中不凡精品,一般前殿前檐石柱上雕刻精美的盘龙,有的地方龙身已脱离主体,形成透雕,柱础已使用完整的石雕狮子,看上去生龙活虎,别有情趣,后殿前檐柱一般雕刻不同的戏剧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俗称人物柱)形成同一根柱子上的独立布局内容,内容五花八门,令人惊叹。

 

  而雕刻中的精品就属狮子了,狮子在中国有独特的地位,宫廷御署、寺观庙宇、官邸私宅、大门两侧大多有狮子,全市现存的石雕狮子以青莲寺东阁门处所雕的一对唐代石狮为最早,头小身大,顶部平缓,前腿直立,温厚质朴;宋金时期的狮子则多出现在各寺庙的主要殿宇门枕石上,但多为石刻卧狮,但姿态生动;明清时石狮遍及县境内,体型高大,头大身细,形象已十分威风。

 

  由于可以留存年代久远的缘故,大多建筑喜欢用石碑来记载建筑原由,加之庙宇修缮费用大多为化缘和施主捐赠所为,所以,为了彰显善举,大多会用文字记载,载体则为可以留存久远的石材了。在晋城境内乡野,不需要刻意寻觅,往往不经意间就可以在农户的门蹾、房基、亭院,发现石柱、石础、石碑的痕迹,甚至在猪圈、灶台下都可发现这些寺庙遗留物。历经风霜雨蚀、战乱的摧残,一些建筑和曾经的辉煌早已无处觅迹,但由于这些碑的存在,使后人能够知晓这是寺庙有关事情的确切年号。尽管经过岁月的打磨,仍可清晰的看到文字记载的内容,触摸上去,仿佛可以感受到旧日时光的流动,让人不由感慨世事变迁,山河依旧,然人事全非,生发出“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来。

 

  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风格,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建筑艺术、文字艺术等等痕迹就更具有代表性,为后人考证其年代提出了确立的依据。

 

  金石是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铜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金石意即把文章刻于金石之上,来记录某一历史事件、或某器物制造过程、或箴言警句、或颂扬功德等的一种镌刻品。在《晋城金石志》里,收录了从古到今关于金石1449个条目,属于青莲寺的就有107个。除碑、记、修缮、牒等等外,仅诗碑就有28个,分别刻有唐、金、明、清时期杨夫人、许安仁、杨庭秀、宋雄飞、牛文郁、孟春、李瀚、李黼、陈漠、徐映、昆仑山人、王朝庭、孟颜、陈棐、茹子嘉、裴宇、孟彬、王大学、宋岳、王国光、周盘、许维新、傅淑训、袁本立及景文魁、魏稹、刘引之共27位作者的62首诗,其中40首七律、12首五律、七绝6首、五古2首及七古和排律各一篇。

 

  在古诗中,律诗的格式一般是八句四韵,而排律每首至少十句,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任意铺排连缀,用韵的数目也没有限制,但平仄、对仗等格律都需要合乎律诗的要求。如宋岳的排律就为20句10联。总体来看,这些诗作或大气磅礴,或感叹沧桑变幻,或吟风歌月,为世人留下一篇篇无法复制的璀璨耀眼的锦绣诗文,令观者无不感叹不已、流连忘返!

 

  这些碑文大多记载修缮目录及一些较为重要的人物,也会记载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就是这些琐碎事情的记录,成为连接今古的串珠,为考证当时的民风民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在上党梆子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鸣凤班,也是因为其在青莲寺留有痕迹而为其考证搭班初始提供了确切依据。在青莲寺就留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鸣凤班捐资修路和道光九年(1829)鸣凤班捐资重修玄帝宫石碑。碑上有“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的记载,寺中还存有嘉庆二十五年到同治十三年六幛石碑上有鸣凤班捐资的记载。一般戏班大多为七、八个人的草台班子,象鸣凤班在清道光年间拥有四十多人的戏班,十分少见,能够资助庙宇修缮,也可见其兴盛的程度。

 

  这些碑文类似于今天的大事记,其中不乏文字优美的传世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和书法价值。略去这些碑文的内容不说,仅其雕刻艺术、书法文笔,就令人惊叹不已,碑文大多采用工整的楷书,笔道遒劲,字字传神,极具美感,这些宝贵的碑中,有魏碑的苍劲古朴,有唐碑的法度深严,有宋碑的意趣横生,也有明清馆阁体的秀丽整齐。其书法布局谋篇,各具匠心,或铁画银钩,或浮云流霞,具有概括人间万象的穿透力,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里,具有特有的地位,为碑文的整体添色许多。有的碑文内容简单,但整个碑的做功极为精致,整体部局极为考究,加之独特雕刻图案和技巧,或浮雕或雕刻,使碑不失一件件极美的观赏作品。

 

  青莲寺从建立到修缮,可查的碑有18个之多,有的记录十分简单,有的则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从中也可以发现,人们对寺庙建设的重视程度。每当修缮之际,也就表示国家处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之时。也正是这样的延续,为今人铺就了一条从古至今、认识历史、了解自身既而更珍惜今天的岁月长廊。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