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佛教艺术 > 正文

文人创作艺术与禅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何谓艺术,这是说不清楚的问题;何谓禅,则不可道破,因为「一落言诠,便成谬误;若经道破,已非真实」。何谓文人创作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超越技术、规范的无为之作,是超越视觉形象、理智思考的无心之艺……


    禅不可说,但有关禅的故事却很多,在此举两个较为人熟知的例子。有一个人在山中遇虎,逃至悬崖边紧抓着野藤吊着,往下看还有一虎等着吃他,往旁看两只老鼠在咬藤,此时发现崖边有草莓,他一手抓着将断的藤,一手摘草莓送入口中,只一念:「好甜啊!」二百余年前高僧弘赞为京都黄辟寺书写「第一义谛」几个大字时,一位胆大的弟子为老师备墨水,顺便也不忘批评。弘赞写第一遍后,弟子说:「不好。」「这次如何」,弟子说:「比前张还差」。弘赞耐心写了又写,直到八十四张还没得到赞美,此时,弟子出去放尿,弘赞心想,这个敏锐的家伙终于走了,于是大笔一挥写下「第一义谛」,正好弟子回来,看到便说:「杰作」。


    前述两个故事,指向的是什么,是解除外在的束缚,回归本来面目,单纯自然地来把握生命,这和文人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境界并无太大差异。此所以他们常被拿来相提并论,因为艺术的本质近乎禅,艺术创作难于分析而诉诸直觉;禅则超越智性,诉诸直观,而两者皆追求绝对的境界。当然两者之间也有巨大的差异,艺术创作往往过于自我,情感浓烈,爱憎有别,因此能燃烧生命,产生动人的能量;禅则不起分别,一体待之,因此静默自持,包容所有(非情绪激昂的宗教)。


    如果艺术与禅相近,而最为相似的必然是文人艺术创作范畴内的各种艺术形态,以下就各个不同面向来探索文人艺术创作与禅之间的关系。


外在形式


    禅不在意外在的形式,所以无所谓完美的、典范的、永恒的标准,当然就没有圣者之像,反倒是不太合理,稀奇古怪的造型能激起不同凡响的体悟,因而常被禅所看重。因为,残破的形式才是单纯素朴的自然现象,有所欠缺实为生活常态的自然显现,其实,不完美本身才有可能展现真正的完美。


    文人赏玩的内蕴温润的古玉、瓷器、书画、竹、木、石……等等,还有瘦、透、陋、丑的太湖石和老、挤、怪、丑的罗汉像,这些似乎不讨人喜爱的艺术正是文人艺术创作〔美〕所看重的。所以圆满的、发光的、华丽的珠宝、钻石、珍珠是世俗之物,也许是有迹可循,因此在艺术界,常常有以禅为创作而闻名于世者,其实,标榜禅的作者必然误解了禅,因为禅没有固定的型态,一味求简,就真的只有简单而已,,一味求丑,就真的丑陋了。一有章法,禅心就不见,成为惯性,禅机就不现,此所以自称禅作品,必非是禅作品。


    对文人创作艺术与禅来说,外在形式一点也不重要,只要得其神髓,任何形式都能涵摄各种可能。


内在精神


    前文提到禅不执著外在形式,因为禅是浑然一体、没有对立(美、丑),那是不二的世界,无分别、无思虑,所以能照见本心,这种状态是自然无为的!


    由于艺术日趋专业化,愈来愈精准,创作者都善于保存记录,整理文件,还能负责行销推广,难怪艺术世界愈益乏味,深奥难解。好的作品其实是很简单的,可以会心一笑(照见本心),甚至允许错误的存在。     因为无心应缘,只是随缘而化,因而能物我交融、打成一片,创作时本心自然流露,不去经营,非计划性,非构成性,于是有简朴。澄澈的心境,或趣味盎然的幽默,或孤独昂然的寂寞,不论拙涩、揶揄、萧索,甚至沉敛,无不隐含着鲜活的生命气息。


自由自在


    禅与艺术,都在追求生命的自由,但同中有异。禅者穷究生命自身的自由(性灵的),就必须超越死、生的天堑(根本不自由),故得以身试法,限制自身物质的小自由(戒律),以换取大自由。文人艺术创作人强调挥洒生命的自由,故多放荡不羁,他们的能量聚集在创作上,以身体、情感、知识的解放来显现从有限中超越的生命风光,不过,许多创作力旺盛的从艺人员,由于过度宣泄,常自限与疯狂的边缘,也许只有在禁锢的自我与苦痛的生命中,才能冲破世俗规范,让情感自然流露。


    宣泄、禁锢、疯狂、苦痛……这些都是执着所致,对称、统一、冲突、均衡……这些还是执着所致。它们固然能产生激昂、悸动、悲壮或优美、庄严、厚重的感觉,但同样也能导致情感表现的耽溺,导致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概念的堆积,此皆为禅者眼中的「习气」,必须破之,才得自由。


    打破习气必是一段自我颠覆的历程,为破执、破法,得披荆斩棘,往往在苦寻不得时蓦然回首,身心放下,禅境才有可能出现,顿时山河大地、草木枝叶一起涌在眼前,无一不美,纵使是残缺或丑恶的形式中亦能吐露芬芳。


结语


    禅境有深浅之别,文人创作艺术美有厚薄之分。近于禅的文人创作艺术美,不论是古今中外艺术世界里经常有清雅凝重、澄澈混沌及朴素光辉的作品,也有死生一如,万物一体的展现,还有悲欣交集却平淡天真者,如何证得,非言语文字所能表。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