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王毅将军与“海角”石刻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今天的读者也许并不了解,看起来再熟悉不过的“天涯”“海角”四字,竟然隐藏那么多的历史秘密,它们的题刻者和年代一直以来是探寻天涯文化的人们最感兴趣也是引来学术争论的话题。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纪录片《宝岛游记》中第一次向外界披露说,“天涯海角”四个字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题。由于具有极高的话语平台,此一说法曾风靡中国,影响深远。但是,历史真相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露出水面,顾不上话语者曾经的权威一时。


  “天涯”、“海角”石刻非苏东坡所书


  蔡明康先生讲述,196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考察“天涯海角”,之后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于石上,还有诗歌三首,这是天涯石刻群解放后增添的第一处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先生再次来到“天涯海角”,在校订《崖州志》时知“天涯”二字为崖州知州程哲所题(见前文叙述),于是前后三次到“天涯海角”目验。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郭沫若,凭目测便可判断,“天涯”、“海角”分属不同人的手笔,绝不可能是东坡所书。于是当即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天涯海角”为东坡所题的讹传。为此,1962年,邓拓先生曾撰《替〈宝岛游记〉更正》一文,首度为“天涯海角”正名,并收入他的散文集《燕山夜话》中。


  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夏衍负责,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用进口彩色胶片拍摄并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的《南海明珠》在国内外上映,“天涯海角”不再说明为东坡所书,但“天涯”知其主,“海角”尚是谜,后来有关报道只是说“海角”二字是民国时期海南某位军政要人所题。


  比起1727年的程哲,“民国军政要人”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前朝人物,而石崖上的“海角”二字清晰可见,要说考证它的题写者并不是件难事,这当中到底隐含着怎样的深层次的缘由?


  “海角”石刻:哪一个“王毅”?


  根据《三亚史迹叙考》(南方出版社  黄怀兴著)记载,“1982年3月,时任崖县(今三亚市)文化局长蔡明康、文化馆长黄怀兴曾攀崖考察,发现‘海角’石刻左下角‘王毅’字样虽剥蚀,但刻迹依稀可辨。”


  事隔20年之后, 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杨其元先生还曾组织“天涯海角”分公司于2002年1月31日搭起十几米高的竹架,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首任会长何宝森先生等一同登石进行辨察,发现有两个字竖刻在“海角”的左下方,由于石头腐蚀风化,题刻年月已模糊不清,字迹已较难辨认,但最后拓片结果确认是“王毅”二字。可见,“海角”的题刻者和题刻年代一直是关注天涯文化的人们热心探寻的大事。


  对于这一发现,蔡明康先生说,虽是十几米高度的石崖,海蚀风化剥落严重,但落款处还是可以看得见是“王毅”二字。然而,据史考,历史上只有两个可能题刻“海角”的“王毅”,一个是明朝年间的金石篆刻家“王毅”,此人曾在核桃上刻微雕“核舟记”,并将赤壁怀古刻于核舟上,名噪一时;另一个“王毅”,则是抗战时期担任海南岛最高军政长官的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将军。到底是哪位“王毅”呢?


  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疑团终于在2001年到来的时候解开了秘密。喜欢收藏的蔡明康先生偶然收得“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版”的《广东省银行琼崖流通券》票面,这是当时唯一见到“王毅”的手迹题名,它与“海角”、“王毅”题款同出刚劲厚重之笔。对此,蔡明康先生讲述,发现这一珍贵手迹是在2001年的夏天。“为了慎重起见,努力做到准确无误以免误导后人,我专门请有关书写技术鉴定部门鉴定,把‘王毅’拓片和‘王毅’签名放在仪器前,经认真鉴定,认定‘海角’款刻‘王毅’与《广东省银行琼崖流通券》‘王毅’签名同出一人即王毅之笔。由此可以确定,一直悬而未决的疑问终于解开了。”蔡明康先生长舒一口气说道。对此一发现,蔡明康先生曾在2001年撰文记述。这样,天涯海角景区这一核心人文景观终于找到了它的题写者,历史疑案终于告白。 


  “唯战能存”:“海南军政要人” 的背后


  据《琼中文史》记载,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10日,时任琼崖守备司令的王毅将军,带领部下来到琼中县和平镇乘坡河边层叠的巨石边上,为鼓励士气,将军饱蘸感情地写下“唯战能存”石刻,下款署“王毅”,这是海南少见的又一处王毅题刻。


  蔡明康先生介绍说,1900年生于澄迈县文儒乡北雁峒排坡园村的王毅,是军事教育家、国民党将军王俊的胞弟。王毅先后入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工兵学生队,保送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1930年冬回国。1938年10月,华南战事爆发前,为巩固广州指挥中枢,原防守海南的张达军长奉命调穗。张达军长调离之际,派王毅代他任琼崖守备司令职务,不久广州沦陷,琼崖形势吃紧,国防军全部上调离琼,王毅临危受命。1939年2月,日军侵琼,在无海军和空军配合、琼州海峡被日军封锁、接济几乎断绝的情况下,而仅以保安团和分散于各县之壮丁常备队八个大队约五千人守卫琼崖,王毅部队处境极其困难。然而,王毅认为“毅之职责,在于抗战”。他在对士兵宣讲中反复强调“屈服必亡,唯战能存”,并指出“唯战能存”是全琼崖抗战的基本方针。


  蔡明康说,最能说明王毅将军与日军决一死战、为国舍家的一件事情尤其值得一提。1939年3月,日军登陆海南之初,王毅的长兄钦寅被日军拘捕,日军如获至宝,于是胁迫钦寅致函要两弟(指王俊和王毅)投降,否则将被处死。王毅知道后,即刻转报其四胞兄王俊:“国而亡家如何?”王俊复答:“请转知长兄,应不惜一死,候我兄弟抗战胜利后,方到墓前谢罪”。钦寅不为所屈,与日军周旋,最终得友人暗中相助得以脱险。


  王毅将军与坚守在琼崖的冯白驹将军领导的琼崖游击队(后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孤岛抗日七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海角”石刻成于何年


  研究入崖名人生平事迹的蔡明康先生以自己长年研究的成果做佐证,1945年,大约是10月,王毅将军率领亲信来到崖县(即今三亚市),在今“天涯海角”景区游览一番后,守土胜利的王毅看到石刻的“天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竟想添上“海角”二字,让中国人诗词歌赋、人生抒怀中出现最多的“天之涯海之角”变成完整一体。


  “凭王毅的个性和才情,这一题刻时间很符合他当时的心境。2001年,我曾就此事专程请教当年已经90岁的原中共崖县县委书记、老红军孙惠公先生。孙惠公回忆,当年王毅从天涯海角景区回到榆林下榻处后,在一帮部下的簇拥下题写‘海角’二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王毅手迹。但是有一种说法,以为‘海角’题写时间为1938年11月。据《三亚文史》记载,时王毅回崖县参加‘崖县各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当时崖县有四名营级以上军官在外地阵亡,会后王毅怀着悲愤的心情匆匆走了。在此心境下,怎么有闲暇去畅游天涯胜景?1946年起担任中共崖县县委书记的孙惠公也是读书人。孙惠公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十分肯定地说,1945年以前他没有见过石刻‘海角’,也没有看到有关记载。作为崖县地方的行政长官,孙惠公长年在天涯胜景一带工作和活动,他的说法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也应该视作‘海角’题刻的准确时间。”蔡明康不容置疑地说。


  可惜的是,在留下“海角”二字不久的1949年农历12月30日晚,王毅将军由上海乘太平轮赴台湾,拟先安置眷属,再赴海南就职。不料轮船开到舟山群岛附近,于黑夜中被中兴轮拦腰撞沉,王毅丧生,年方49岁。蔡明康以一个地方史治者的公正态度说,由于种种原因,王毅将军“海角”题刻的事情被有意无意地隐去了,用孙惠公当年的话说就是,在阶级斗争年代,谁敢提起国民党将军王毅二字?为了给天涯胜景一个“好名声”,知情者谁敢说出真相?话说到此,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个考古上很简单的问题,会在日后变成历史的疑案了。


  主讲专家  蔡明康


  三亚市文化局原局长、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原《三亚文史》主编。曾获“海南文学十佳开拓者”称号。出版专著《斑竹横吹》、《春水绿波》、《海天温笔》等。


  这是一个古往今来引无数英雄竞朝拜的地方。这是一切都在等待重新发现、有待考证的地方。以摩崖石刻闻名的“天涯海角”,千百年来它所积淀的“天涯”文化,闪耀着旷古的光芒,隐藏着诸多历史的秘密,成为中国摩崖石刻群最引人探索与发现的文化地理奇观之一。“天涯”两字为1727年程哲所镌刻。那么,“海角”二字到底何人所刻?传说中的那个“海南军政要人”到底是谁?这一谜底直到前些年才被解开,个中缘由反衬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公正。这一讲,我们再次请来三亚文史专家、原崖县(现三亚市)文化局局长蔡明康先生为我们解析。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