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王国宪:海南文化遗产的抢救者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版图中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岛屿,随着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以及唐宋以来教育的勃兴,海南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明,传承百姓深层的文化心理之中,也记载在丰富的古近代地方文献典籍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动荡,这些文献典籍不断地被散逸和湮没,到了民国初期,已处于“仅存十之二三,每有文献无征之叹”的状况。


    海南清末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王国宪,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文化传承者。其主要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学识渊博与教育有方,更在于他倾尽后世40余年之心力,发掘整理海南地方文献、志书。海南历代先贤典籍和地方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传世,王国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月的一天,得到王国宪先生孙女王茂金的热情引领,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府城达士巷南的王国宪故居(1998年被列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向我敬仰已久的海南文化重要的传承者王国宪先生深情致意。


  主人已经谢世70周年。那座曾经藏书近三万的“百诚书屋”已不见踪影,当年老树缠屋的大宅院如今已经是不成整体,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和王家后人的讲述中知道,这座清末民初琼北最富盛名的宅院之一原来坐北朝南,东西长40米,南北长50米,总面积2000平方米。房间内部布局古朴典雅,梁檩之间雕有精美的吉祥图案,是清代典型的岭南风格古建筑。


  家学渊源深厚


  那一天在故居,我们偶遇王国宪的孙子、85岁高龄的王茂才老先生。这位曾得到王国宪亲自教诲的王老先生,中等个头,皮肤白净,他曾在广州求学,后到贵州等地从军。在那个战火不熄的年代,年轻的王家一代已经坐不得平静的书桌,对爷爷的学问和王家的家学更多的是追怀了。


  说起爷爷王国宪,王茂才老先生说,他曾在爷爷腿上背诵过“四书”、“五经”,也读新书。“爷爷是一个不苟言笑却又温和细心的人,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整日查考古籍,诵读诗书,幸好上天给他一副好身板,也给他一个好寿缘,让他活到85岁高龄,在他完成名山大业后才招他回去,这确实是海南文化的大运。”王茂才说,爷爷是科举出身,他脑子里的维新思想、中外时事,尤其是他的读书成癖、教育理念曾影响着一个时代,也留下很多值得追忆的东西。


  王国宪又名王国栋,字用五,又字圣轩,号尧云,晚年自称更生老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11月23日,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这位原籍琼山县谭文青草村的聪慧少年,是清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琼台书院著名掌教(即负责人)王承烈的曾孙。王国宪集藏书家、学问家和出版家于一身,对海南文化教育居功至伟,这不能不提到他的家学渊源,家学的传承在他身上尤其凸显。


  据海南文史专家周济夫先生考证,王氏先祖王曾,是宋代名臣,官至集贤殿大学士;王曾之六世孙王义,宋末登进士第,官至侍御,因直谏获罪而谪居于琼,这就是王国宪家族的迁琼先祖;至明朝,与海瑞同时的王家名后卫王原胜,海瑞曾为其主编之《王氏族谱》作序,称其为王氏之贤子,可见也是个读书料子;而到了清朝嘉靖年间,举人出身的王承烈获“海外清才”之誉,中举后便无意仕途,归而主讲琼台书院,影响甚大,有诗文集《扬斋集》传世,为其作序者为曾孙王国宪,可见王家之薪火传承已越过古人所说三代无读书子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的论断,到了王国宪这儿,反而见其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文化传承本身固有的顽强生命力了。


  传统与激进中的青年时代


  王承烈是当时著名藏书家,以5千册藏书居于前列。他担任琼台书院掌教时,建树颇多,功绩彪炳,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来不及见上曾祖父的王国宪,一懂事就受到王家好学仗义之风的影响。王国宪父亲王沂会英年早逝。母亲孙氏夫人得家学熏陶,伴儿苦读。少年王国宪聪颖异常。王家丰富的藏书,良好的家风让他比一般的少年早熟。


  据史载,王国宪17岁参加府试,成绩优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负笈羊城,进入广雅书院深造,得广东名贤梁节庵、朱鼎甫的悉心教诲,学业精进。当时进士丘镜山见其学业优异,赞赏不已:“绍述先业,振兴绝学,维先生其人也。”果不负众望,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王国宪参加甲午科秋试,获广东第一名优贡。


  王国宪所处的年代正是清末民初各种思潮与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作为一位亦旧亦新的人物,王国宪和他那个时代的杰出学人一样,一边接受科举制度带来的功名,一边参与维新运动,接受时代的洗礼,在传统与激进的煎熬中度过自己的中青年时代。


  宣统二年即1910年,王国宪特受四等嘉禾章和状,选授广东省乐昌县教谕;民国初期担任广东省参议员,参政议政。然而,一心嗜好读书的王国宪,还是遵从祖训回琼,先是主讲经研书院,后步其曾祖父后尘,在琼台书院任教。此后一生致力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活动,成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南文化教育界极其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编撰整理海南先贤丛书


  当记者在翻阅民国海南地方丛书时,发现王国宪的影子无处不在。王国宪以一人之精力亲自撰写、编辑、整理的地方志和先贤丛书简直是汗牛充栋,甚至小到“海南医院”1931年创办的院刊,均可见王国宪先生亲写的发刊词。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担负起编撰者、整理者、出版者等多重角色。今人难以想象,在一切靠手抄眼看的年代,光要通览这些难以计数的著作,不知道要耗去一个人多少的光阴和心血,哪怕是借助神力,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而放在我们跟前的先贤之作如此众多。


  居于什么样的理念让王国宪先生舍弃一切,致力于海南文化典籍的书写和编撰?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陈秀云女士介绍,1927年由王国宪的得意门生、私立海南大学教授王梦云等人发起成立的海南书局,陆续出版了由王国宪先生总撰、编辑和整理的难以计数的海南系列书目,工程量的浩大让人难以置信:丘?F的《琼台类稿》24卷、《琼台会稿》50卷、《大学衍义补》160卷、《世史正纲》32卷、《朱子学的》4卷、《家礼仪节》2卷、《投笔记》32卷,海瑞的《备忘集》4卷,白玉蟾的《白玉蟾全集》,王佐的《鸡肋集》,邢宥的《湄丘集》,王弘诲的《天池草》2卷,陈是集的《溟南诗选》,苏东坡的《海外集》等。


  他还整理、编纂了很多地方志和人物传记等,如《琼州府志》(张岳崧编)、《琼山县志》、《儋县志》、《琼台书院志》、《琼山县征访录》、《王氏合族大谱》、《王氏经籍志》、《明朝诗选》、《琼台耆宿集》、《读书笔记》等,并撰写《唐李卫国公传》(李德裕传)、《宋李忠定、庄简公传》(李纲、李光传)、《宋赵忠简公传》(赵鼎传)、《宋胡忠简公传》(胡铨传)等,并自书铭记,以记其事。王国宪以极其深厚的学养功夫,行“立心、立德、立言”的使命,以超强的能力、魄力和精力,团结一批海南学人、出版家,完成了多人才可以完成的伟业,至今看来,仍然是一道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学术奇观,令人拍案惊奇!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2004年,由洪寿祥主编、周伟民执行主编的《海南地方志丛刊》96集陆续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的《海南先贤诗文丛刊》,多数集子是以王国宪编纂的《海南丛书》作为编校底本的。王国宪的名字重新进入海南学界和读者的视野,他的精神之火再次在故乡热土被传承。王国宪,一代学问家、藏书家和出版家的历史功绩应该和他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永远被人们铭记。(记者 蔡葩)


  六月下旬,我们沿着王国宪先生当年走过的琼山府城一条古老的石板小巷,寻找先生在此居住后半生的故居。位于府城的达士巷是一条不寻常的老街。这条街上不仅曾经活跃着王承烈、王国宪等一代藏书家和著名学者的身影,前辈学人如明代进士钟芳、郑廷鹄、郑宗结等,都曾在这条老街上生活和著述。


  缓步漫行在达士巷内,巷道两旁随时可见古墙、古宅和老井边上清晰可辨的绳索刻印的痕迹,偶尔迎面走来的老者露出的纯朴笑容,让人依旧感觉古巷曾经的文脉余温。


  文化名人汇聚古巷


  王国宪先生的孙女王茂金介绍说,这古道始建于明代,全长116米,当时路面宽2.5米,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火山岩石条横直铺设而成,石间留有空隙。王国宪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先生除早年到广州、杭州、乐昌等地求学和任职外,他的后半生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翻开史料可见,数百年来琼崖名流在此古巷建宅聚居,名流绅士、大户人家一时云集,他们有的是世居达士巷,有的是后来移居于此。民国时期由于这里有海南最大的藏书家王国宪多达三万册的藏书室“更生书屋”,使这里成为府海地区文化名人会聚、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遥想当年,一介书生的王国宪把祖辈遗留下来的古籍与自己的收藏全部列于书柜,仿效明代先贤丘?F设立“藏书石屋”之举,在居所里建立“百诚书屋”(后改名“更生书屋”),以方便当地学子借阅。爱书如命的他宁可承受书籍传读、易损之苦,也要为海南学子筹备知识的资粮,为开阔眼界、传承文明而付出个人所爱,其胸怀襟抱,实在为一般读书人所不及。


  搜寻先贤遗著为己任


  王国宪一生以搜集、整理、刊印乡邦先贤遗集为己任,他不仅再三感叹呼吁,且努力付诸行动,经常深入乡里巷道征集古籍抄本。哪怕是见到先贤遗稿的几片残纸,也会令之兴奋不已。


  在采辑《琼台文献集》过程中,王国宪看到明代文昌进士陈是集的《中秘遗稿》录有“溟南诗选序”,得知陈是集编过《溟南诗选》,但未及刊行。为此王国宪曾苦寻数年,也见不着《溟南诗选》的片纸残言。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已年近八十的王国宪应邀到文昌修族谱。有天到朋友家作客,偶遇陈粲三,闲聊时问起陈家事,始知其为陈是集的后人,家中存有《溟南诗选》手抄本。王国宪当即欣喜若狂,急到陈粲三家借出,通宵阅读。


  之后与陈粲三等热心乡邦文化人士商议筹资刻印,并在琼山县长陈明义的支持下,重新校编并付梓刊行200册,使其沉寂290年之后的海南先贤著作得以面世。(记者 蔡葩 通讯员 陈泰伍)


  王国宪生活在清末民初,一生热心教育,热衷海南文史的发掘整理,尤醉心于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有一件事几乎被世人所遗忘,那就是他曾编纂过一部《琼崖志》。这部志书虽然只编就了一部分,但它在海南修志史上却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1989年7月,文史专家陈波在海口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偶然发现一部《琼崖志》,馆内仅残存两册,已严重破损。书为木雕刻本,未注作者、年代。其一为《琼崖志卷·金石志》独成一册,共61页,中有缺页,所记为海南各地之铜鼓、铜钟、铭器、石刻、碑记等。另一册为《琼崖志卷·琼山艺文略》,残存1至23页,记载琼山县所收藏之各种旧籍。其扉页上有“王国宪”方形红印。该卷第23页记载海南旧志目录数种,其中有《琼台书院志》2卷,注明“清王国栋辑”。据此可推知《琼崖志》约为民国初年编撰,因为清时人对清朝只称“国朝”或“大清”,而不太可能直称“清”。


  民国版《感恩县志》卷首有王国宪写的《重修感恩县志后序》,其中记述了《琼崖志》的编纂过程:“岁在甲子,予奉饶道尹委任重修《琼崖志》,驰书各邑,一体赞成。发采访体例,限期五月采访完,以便分纂。未几,道尹去任,又遭琼崖连年内乱,屡催各邑采访,视为具文。此事遂废。年过一年,至庚午,省垣开通志馆,饬各属举征访员,并饬各属一律修志,亦无有遵行者。……予时充征访员,琼山采访,次年送完,亦思从事郡志,编成《古迹略》二卷,《金石略》六卷,《艺文》二卷。”从这段文字可知,《琼崖志》发起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民国十九年(1930年),省城开设通志馆,要求各地一律修志。王国宪当时充任海南修志征访员,利用得到的一些资料,于次年编出了作为“郡志”组成部分的《古迹略》、《金石略》、《艺文》共10卷。现海口图书馆所藏的《金石志》就是《金石略》的一部分,《琼山艺文略》就是《艺文》中的一卷。作为初稿,刻印出来的这两册卷次尚未定下,暂以墨钉代替数字。


  《琼崖志》虽是一部未竞稿,但自有其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据陈波访查,到目前为此,全国各地图书馆和民间均未发现藏有此书,海口图书馆存有的这部残稿应算是孤本了。(陈泰伍)


    热心公益事办学兴教化


  在接触王国宪先生的一生伟业时,真的让人感慨他何以有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发掘整理海南文献的同时,又投身于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且每有卓效,为海南的文化教育奠定了根基,培养人才。


  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王国宪与绅商吴为熙等执簿劝捐,筹建爱生医院,督工建筑头门一间,正厅一座,寝室一座,厨房两间以及厕所等,颇具规模。建筑费合计2000余元,当时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王国宪从广雅书院毕业回琼,适逢乡人名流林之椿、曾对颜、粘世绍等,发起重修琼山县学校。次年秋动工,公众荐举王国宪与曾对颜两人总任重修。同年9月,乡举考试揭晓,曾对颜中解元,上京赴考。以后,学校的一切建筑事宜,均由王国宪独自经理。竣工之后,王国宪专门写文记述这件事,说明抵制洋奴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是关系至大的事情。


  在兴办教育上,科举出身的王国宪的思想并不守旧。这时,维新思想在国内有所发展,各地普遍设立学堂。原琼山月湖书院和清泉书院,相继改为月湖学堂和清泉学堂。王国宪都给予支持,并为之写记。


  1923年秋,王国宪深感中学教育为人才教育之基石,而海南中等学校太少,无法满足小学毕业生升学之需求。于是联络琼崖教育界知名人士冯官尧、钟衍林等发起创办琼海中学(即今海南中学)。


  1924年,王国宪虽年事已高,但他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创校活动,担任校董、总务主任、国文教师,并四处劝捐,与钟衍林校长等赴香港募捐建校。旅港同胞周雨亭首捐万元建办公楼(雨亭楼),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闻风响应,捐建教室、宿舍多间。创校的第一年,他同其他教员一样,不领薪金,义务教学,为常人所不为,激发当世学子,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一笔可堪赞叹的精神遗产。(蔡葩 陈泰伍)  


  读王国宪编辑整理的海南丛书,你会跟他一起进入历史的时空,不再有一点历史的虚无感。你会觉得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版图中不可分离、独具风景的一部分,海南先贤的文字、风骨、气节激荡人心,明代出现的“海外衣冠盛事”更毫无逊色于中原。王国宪在给其曾祖父、清代进士王承烈《扬斋集》作序一开篇便说:“海南风雅,盛于有明。其时人文蔚起,出而驰誉中原,垂声海内。自丘文庄、王桐乡、唐西洲、钟筠溪、海忠介、王忠铭而后,有专集者数十家。海外风雅之盛,莫盛于是时。不仅理学经济,文章气节,震动一世也。”


  纵观海南历代文人、学者、名宦,宋有姜唐佐、符确,明有邢宥、丘?F、王佐、唐胄、海瑞、梁云龙、王弘诲、许子伟、陈是集,清有张岳崧、云茂琦、韩锦云、潘存、王云清、王承烈等,皆以学识、宦绩著称,载誉中原,引领琼岛。然而,由于海南地气潮湿,当时出专辑多有困难,加之后嗣子孙不能保存等原因,海南先贤典籍除了丘海二公及桐乡、忠铭专集之外,到了民国初期,已处于“仅存十之二三,每有文献无征之叹”的状况。


  以学问追求安身立命的王国宪先生看此现状,必定忧心如焚,于是他倾心于文史典籍的研究和耕耘,不惜在此间耗费了半世整整40余年的光阴!


  然而,肃立于王国宪的故居前,我油然升起愧疚之感。主人已经谢世70周年,那座曾经藏书近三万的“百诚书屋”已不见踪影,正屋左房顶已塌,檩条裸露于日光之下;窗户的木栏朽坏,漏雨的房间内野草丛生,斑驳的墙面上长满青苔,院中乱石杂物到处堆放,呈现一片败落景象。原来大门上方挂有的御赐“文魁”门匾,已被人拆除,不知去向。


  这位毕生都在为海南的文化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可敬先贤,百年之后几乎被他的乡人遗忘。他曾经云集了海南学子的故居,他曾经留下的众多典籍“更生书房”,如今已显残破之貌。采访中王家后人建议,作为海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期待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重视,使达士巷名人故居早日得到抢救和保护,让这些不可多得且又具有海南特色的古迹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