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黎族传统器乐有失传之危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还有更多乐器外地游客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


  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多年来一直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黎族乐器,并耐心地在传承。黎族乐器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渐渐地和世人见面。


  器乐博物馆


  如今在黎族地区,许多传统乐器已经难得一见,独木鼓、叮咚、?o咧、口弓等,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如今已经散落难寻,黄照安却收集了上百件黎族乐器,并且都能熟练地演奏,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老者乐手,都曾经是他的学生。他家的客厅,摆满了各种黎族乐器,被当地人称为黎族乐器博物馆。


  走进黄照安家里,你会发现这个黎族器乐的博物馆名副其实,独木鼓、古老的牛角号、叮咚、?o咧、灼吧、口弓、哔哒、口拜,以至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乐器,件件透着古朴与原始。但每一件在黄照安的手里、口中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房间里的20多种、200余件乐器每一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的爱。


  黄照安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制作工艺也不复杂,但要制作一件好的乐器也是要有一定技艺的;传统乐器的演奏技艺,对演奏技艺一般要求不高,男女青年均能学会使用,但要演奏得好,则需要一定的功夫,可是在民间,乐于挖掘整理保护黎族器乐的人士少之又少。 


  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器乐,与生活息息相关


  据有关资料,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零星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称非遗中心)专家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o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遗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器乐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曾经辉煌


  如今,世人对黎族器乐认知的并不多,这还需要我们去宣传推广,省非遗中心专家符策超说。


  据了解,黎族器乐曾有过辉煌,如黎族器乐《打叮咚》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黎族乐手卢玉昌吹奏的“口拜”乐器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吹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因为吹?o咧,被广东民族歌舞团招收,他吹奏的?o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吹奏,饮誉国内外。


  符策超介绍说,如今有些黎族传统乐器的生存土壤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是一种文化符号,但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成为这种符号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因为黎族乐器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融汇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的诸多信息,生动地体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同时,黎族传统乐器和乐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如叮咚木、鼻箫、口弓、?o咧、洞勺(灼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本民族独具的,它丰富了祖国器乐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急需保护


  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这是省里专家对黎族乐器当前状况的评定。面临这种境况,省非遗中心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局也对保护做了计划。


  据省非遗中心主任王学忠介绍说,对黎族传统器乐,当前正在组织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首先是掌握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征集遗存下来的乐器文物。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传承传统乐器独特的演奏手法,如“内循环换气”,掌握声音长久不断的演奏技巧。


  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加强研究,有效地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它的表现力,坚持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使用,弘扬和展示传统乐曲的独特魁力。


    黎族传统乐器演奏乐曲特点 
 

  1.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曲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如独木鼓恢宏厚重的声音和简约的鼓谱,体现原始崇拜祭祀活动的肃穆场景。铿锵悦耳的叮咚声,使人们如置身在原始的山兰园中。声轻委婉的鼻箫,声细缠绵的口弦,诉说着情人的窃窃私语,音纯嘹亮的?o咧、哔哒、阔广悠扬的口拜、洞勺(灼吧),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2.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十分普及,人人皆能。民间器乐从中吸收养分,产生仿人唱民歌的器乐曲,带有浓郁的民歌韵味。如黎族民歌的《罗尼调》、《来流调》、《四亲调》、《喂格罗调》、《少中娃调》、《长调》、《短调》、《滚龙调》、《摇篮调》等在黎族器乐中频繁出现。从这一点看,古时“歌舞乐”确是三位一体的。


  3.黎族传统器乐有古朴简约的特征。曲牌结构多为单曲体,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在反复中仅有速度变化,以反复的演奏的方法加深了人们的音乐印象。调式音阶方面,多为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和官调式,曲调大体是以同度音阶反复和二度音阶为主进行,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节拍一般较为规整。(记者 于伟慧)


    房子里全是黎族乐器


  提到黎族器乐, 不能不提到黄照安。他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河南工商所的所长,在一个与民族文化不搭界的工作岗位工作,热爱音乐使他成为黎族地区唯一身兼黎族器乐的收藏者、制作者、传承者和演奏者的人。


  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三十几年如一日地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一个民族的传统器乐。那些如今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各种乐器,在他家里都能找到,而且都能被演奏的淋漓尽致。他在黎族器乐保护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他连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和妻子租住房子,除了简单的家具,全都摆放着黎族乐器。


  今年,黎族器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个中年汉子是个欣慰。黄照安说:“希望今后政府能加大保护力度,让黎族器乐显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看着家里各式各样的乐器,黄照安说,现在这些乐器都是死物,只有把他们都演奏起来才有生命力,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接触这些东西,乐器制作和演奏传承都面临着很大问题。


  虽然年轻人不愿意学,但是黄照安还是做着努力。2006年,他成立了一支老年黎族器乐演奏队,来到槟榔园旅游区为游客进行演奏。黄照安说,这样既能解决眼前的传承问题,又能让游客了解黎族器乐,还能让老人有所乐、有所养,一举三得。


  多年来,黄照安自费下乡去采风,收集乐器、民歌;自费组织成立八音演奏队,自己花钱为农民培训;自费去外面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费买各种材料,制作改良各种黎族乐器,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理想,把黎族器乐传承下去。


  而多年来,黄照安一直有一个心愿没有实现,那就是能出一本影像录音专辑,里面收录黎族乐器的演奏。他说,也许有一天我不在了,能给后人留下一些资料。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至今仍然没有实现。今年保亭县给他拨了一部分资金,可是录音工作刚刚进行到一半,经费不足停了下来。妻子王秋英告诉我们,为了录制他的专辑,他花完了家里不多的积蓄,就连弟弟卖槟榔的钱也拿来,目的就是帮他完成这个愿望。


  “希望申遗成功能满足我这个愿望,相关部门能出一定的经费帮我把录制工作完成,这样好给后人留个资料,决不能让这些黎族器乐在我们手里失传,一定要让它们传承下去。”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黄照安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5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