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禅林清韵 > 南海文史 > 正文

节庆民俗,最原生态的海南乡土文化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正月十五闹过元宵后,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一年中最热闹的“年”就过完了。然而,在海南岛上,元宵之后迎来的却是更为热闹的“闹军坡”、“吃公期”等更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节庆活动;以及随后将至的本地黎族苗族传统的“三月三”……

 

  这些因着海南岛独特生活、习俗和文化而兴起的传统节庆活动,是海南民俗文化中最精彩、最绚丽的一部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将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充分融合,将会为海南旅游注入最原生态的文化之魂。

  

  在海南岛,元宵过后并不意味着“年”的结束,往往是一个更热闹的开始。

 

  从元宵前后开始,从海口到文昌到万宁,从定安到琼海到屯昌……各个乡镇就开始轮番上演场面热烈、规模宏大的“闹军坡”,大家呼朋唤友到家里敞开胸怀“吃公期”……

 

  这时的乡间,甚至比春节更为热闹和喜庆,成为当地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个节庆活动。

 

  多彩节庆———

 

  本土生活精彩呈现

 

  一样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海南也有自己的传统习俗。

 

  海口府城的元宵换花是最独特也最热闹的。元宵节当天,府城绣衣坊、马鞍街等老街挂满喜庆的灯笼,各种销售鲜花、花式灯的摊位更将喜庆推向高潮。年轻人喜欢买上一支或几支新鲜玫瑰、康乃馨,小孩子更喜欢拿上一个漂亮精致的花灯走上街头凑热闹。从千年前的“换香”沿袭而来的“换花”,因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现在一年比一年热闹。

 

  元宵节当天,民俗巡游、花语祈春、花谜戏春、琼剧歌舞庆春等传统节庆活动会同时在府城、万绿园等多个地点举行,人们在“换花”祈福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海南本土传统节庆的喜庆和别样风情。

 

  而在元宵节前后开始的“闹军坡”,或许是海南民间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甚至被媒体誉为“海南人的狂欢节”。相传源于唐代,为纪念6世纪岭南著名俚人首领冼夫人而举行的这项祭祀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按着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每个乡镇、村庄都有自己的“军坡”日期。轮到“闹军坡”的乡村,那一天就是全村的节日。村口人来人往,鞭炮此起彼伏,村里人会在这一天请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庆贺,称“吃公期”。这个时候,整个村子就是一台喜庆的盛宴,村民们往往还会相互“攀比”着谁家的客人更多,谁家的鞭炮更长也更响……第一次被邀请来“吃公期”的岛外人,往往会被这样的场面所震撼,那种开怀畅饮、大块吃肉的豪情,是城市生活中早已绝迹了的。

 

  主要盛行于琼北一带的“闹”军坡,各地习俗还有些不同。有的地方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上“令字旗”,人们会到附近的冼夫人庙祭拜,以此纪念冼夫人;有的村庄会选一个较大的场地“装军”演戏,贩售当地土特产;还有的村庄要把“婆祖”接回村,到各家各户巡游,象征着视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给民带来福音。每到一处,人们敬香磕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敬仰与尊重……

 

  大的“闹军坡”往往要延续好几天,这个时候,传统的舞狮、舞龙、格斗比武,当地盛行的琼剧、木偶剧团也往往会被请来演出助兴……

 

  节庆民俗———

 

  千年传承乡土文化

 

  琼北的节庆活动才结束,岛上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又相继开启,一年四季不同特色和亮点的传统节庆轮流上演:农历“三月三”,是海南本地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黎村苗寨一片喜庆;农历“七月七”,保亭七仙岭下,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嬉水节;中秋佳节,诗歌之乡的儋州又拉开一年一度的民歌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俗是当地人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传统节庆,更是千百年来乡土文化最精彩演绎和传承。

 

  海南岛上多姿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海南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种展现。

 

  与岛外庙会类似的海南“军坡节”上,琼剧表演、舞狮、舞龙以及各地美食大汇萃,成为一个展现地方乡土文化的节庆活动。民俗学家认为,军坡就是中原“庙会”主脉的传承,是“庙会”文化发展的支派,又有着浓厚的海南地方特色,体现的是海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冼夫人崇拜传统文化现象。

 

  正是为了感激冼夫人当年平定海南岛的功绩,人们在安居乐业之后,模仿她当年的出军仪式来纪念她。“闹军坡”时,人们“装军”出行,吃芋头、置桑桔叶,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情线。全岛规模或大或小的冼夫人庙多达数十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老百姓都会到冼夫人庙祈福许愿。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月三”,早在宋代史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三月三”成为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

 

  儋州中秋民歌节,则是将拥有2000余年历史、同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调声”进行集中展现的一个窗口,人们更可以通过调声来了解儋州诗乡歌海的魅力。

 

  丰富提升———

 

  给游客一个新感受

 

  作为地方文化的集中传承和展现,传统节庆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和传承。游客是否也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和魅力?

 

  海南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2002年,海南省旅游局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将“闹军坡”策划和提升为冼夫人文化节,剔除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口)冼夫人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展现海南本土文化的大舞台。3月5日,第十一届冼夫人文化节如期在海口新坡镇举行,在盛大而喜庆的节庆现场,有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武术表演,有“军坡”所特有的“装军”游行,还有独具海南特色的琼剧和各种民间文体活动。各种小吃、美食也聚集在文化节现场,“冼夫人令旗”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纪念品。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儋州调声是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民间活动,据《儋县志》记载:“八月中秋,聚亲朋赏月,戚属以月饼相馈赠”。每年中秋节也因此成为民间的歌节,人们会穿上节日的服装,欢聚在北部地区的十几个乡镇集市,以“调声”来歌唱中秋佳节。

 

  在民间自发形成的中秋歌节基础上,2001年,儋州推出首届调声艺术节,以进一步挖掘、丰富、提升、推广调声文化。如今,儋州调声艺术节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民俗的窗口。每逢中秋佳节,全市各地人如海、歌如潮。正如儋州流行的一首民歌所唱:“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在各大旅游网站上,“闹军坡”、“换花节”、“三月三”、“调声节”……这些极富海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