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情·理·人际关系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常听人说:“这个人不错,心地很好,但是和人相处得不好!”请问诸位,这样的人算不算好人呢?
就他个人来说,他是好人;对社会来说,他只是“半”个好人。特别是佛教徒,如果与人处不好,就不能发挥净化社会的功能。因此,今天我要和诸位谈谈“情与理”,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要怎样建立,才会比较和谐。
情与理的定义
何谓情与理?主观的态度是情,客观的态度是理。自私的观点是情,公平的观点是理。为个人求、为目前求是情,为大众求、为千古求是理,有所为而为是情,无所为而为是理。
情,维系人间的活动与存在,它好比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从学佛的观点来讲,我们必须要一层一层地把情化解,进入理的状态。所谓“主观的态度”,便是不管他人的想法,只在乎自己的想法、看法,这叫做“情”。处处为他人着想,要求自己把自私自利的心理和行为渐渐减少,即是“理”。为自己设想的时候,也同时要协助他人得到利益、得到帮助;好比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把船的性能改良好、维修好,让船上所有的人都能早点到达安全的地方,而我们本身就在船上,也一定会到达安全的彼岸。我们的心量越大,帮助的人越多,自己所得到的进步与成就也越大,所以,虽然不为己,结果得到最多利益的是自己。这种方式叫“无所为”,即是最大的有为。
情与理的类型
“情”可分成五种型态,即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修行者之间的道情。五者当中,前四项是为“俗情”,第五项则是“法情”。因此,佛教给众生一个名称,叫做“有情”。
首先,我们讨论男女间的爱情。请问诸位,男女间是不是也有友情和恩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可见,男女之间不一定只有爱情。以学佛人来说,男女夫妻之间也具备了道情。另外,中国人一向的观念里,以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亲情和恩情;可是在现今的社会,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父母也当朋友看;同时,亲子之间也一定有爱情——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敬”加上“爱”。当然,朋友之间除了友情外,也是有恩情与道情的。而在施与爱之间,有些人只是单纯的为布施而布施,丝毫没有想到要施“恩”给人,这种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无我”的布施。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没几人帮忙我、供养我。但是在瑞士,有位我不认识的施主,他定期寄钱给我。我问他:“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你希望我怎样回馈你?”他回答说:“我对你无所希望、无所期待,也不希望你回报我。但愿将来你有能力时,也去帮助人。”像这样就是道情。所以,用佛法、财力、体力去帮助任何人,使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即是道情。
其次,我们谈到“理”的类别。从常识上或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理”可分成下列六类:物质的定理叫“物理”;身体的组织叫“生理”;心念的轨迹叫“心理”;人际的范畴叫“伦理”:哲学和宗教的“真理”;“真如”或“理性”,即佛教所讲的本地风光。
(1)物理
昨晚,幸运地台风没有来袭。今天早晨还有些风势,天微微下着雨。有人对我说:“师父!您第一天讲经,台风就刮起来了,多讨厌!”我说:“它刮得有道理,刮风一定有原因。既然是有道理、有原因的事情,我们不要埋怨它。”
两年前的某一天,我坐一位居士的车要去访问一个地方。当时雨势很大,那位居士说:“希望我们下车时雨能停止,不要让师父淋到雨才好。”我说:“你好自私哦!为我一个人,你叫它不下雨。”但也奇怪,我们将到目的地时,雨突然停了,那位居士好高兴,说:“这是您的福报,不下雨了。”我说:“阿弥陀佛!这不是我的福报,叫它不下雨就不下雨。如果,此时天气干旱,正需要下雨,我来了就不下雨,岂不是害了很多人?所以,这是‘应该’不下雨,不是因为我来了。”这个例子是说,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它的原因。做为佛教徒,如果我们说某大德到某一地方就不下雨,走了以后就下雨,这是外道,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讲因缘果报的。
(2)生理
我们的身体和机器一样,不要过分用它、也不要过分不用它。机器如果每天使用,可能很快就报销了,所以一定要适时休息、润滑与维修,这样才能用得久。我的身体从来没有好过,一向都在生病,但我每天都在动。很多人劝我要休息,我说我这机器不能休息,一休息就会生锈。但是,有时候非常忙碌,有人还要见我,和我谈话,我一样见,一样谈话,并利用时间休息。例如,有人问我:“头痛怎么办?”我说:“没问题!除了看医生外,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好了。”他讲了半天,我只讲一句话,他就高兴地接受,他的问题就解决了。
(3)心理
我们心里的念头常常像野猴、像野马,所以叫“心猿意马”。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理路,了解心念起灭的原因,便不会为心念的心猿意马而烦恼。
现在有许多专业心理医师,可帮助人将心里的念头产生的原因做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使得心理有问题的人,得到一时的安慰与治疗。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理”清了以后,心还是会乱。
佛法的观点却能正本清源,首先,它告诉我们须清楚心里烦恼是从哪里产生(说起来有点像心理学的方法);其次,不管任何问题,“魔来斩魔,佛来斩佛”。坏的念头固然要丢,好的念头也要丢,将一切思想全部放下、随时放下。到了这种程度,心念的轨迹已经不存在,心理还会有问题吗?当然不会。这就是所谓的“开悟”、“除烦恼”、“证菩提”。所以,心理医生能帮很多人的忙,而佛法能帮心理医生的忙。
在我的学生、弟子当中,就有十几个心理医生,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以西方人较多。我问他们:“你们不是医生吗?”他们说:“师父!您是医生的医生。”我说:“我没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也在害病,不过我是以老病人帮忙新病人。只有大悲的佛陀才是医生中的医生。”佛陀的另一个名字叫“大医王”,真正的医师是佛陀。
(4)伦理
中国人讲伦理,强调五伦,是指伦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有什么样的身份和立场,就应该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好好地做人。比如说,夫妻关系,如果太太和先生彼此各尽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一定非常和谐;反之,则一定会吵架。通常是要求别人尽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
(5)真理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观念。是从现实的社会,而推想到理想、不变的真理。现象是变动的,而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哲学家、宗教家相信,有最初的和最后的真理。能够相信有真理,心里会得到安慰,有归属感。因此,有哲学修养的人不会是坏人,也不会是心理烦燥的人,人格一定比较正常。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现实虽然不公平,而真理一定是公平的。
(6)本地风光
又名“真如”、“涅槃”、“佛性”、“佛的法身”。很多人误以为“死”就是涅槃,其实涅槃是心如止水,不受是非、善恶等种种顺逆境所困扰,而自由自在的意思。
十年多前,我刚到美国不久,有位美国人跟我求解脱法。他说:“我现在不自由,想离婚又离不了,因为太太向我开条件要钱。师父!听说佛法里有解脱的方法,是不是啊?”我说:“没有用的,我帮你的忙以后,你跟这个太太离了婚,会再跟另一个女人结婚。放掉一个抓一个,你永远得不到解脱。”他说:“从今以后我永不结婚了,我已经受够女人的气,我还会再结婚吗?”我告诉他:“你怕女人,也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如果你遇到她心里不会怕,她缠着你,你不怕她缠,这便是解脱。此外,没有女人,没有太太,不会感觉痛苦,也叫做解脱。”这即是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地面对它、解决它,当下即得解脱。
善用情与理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世间所讲的情与理的净化。所谓净化,是指不使自己和别人陷于困扰、烦恼之中。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智慧来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情义。有些人蛮横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用情一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对于自己的家庭或亲戚朋友的伦理关系,我们可以用情;但对社会的关系,则应当以理来处理。也就是说,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用“情”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和谐;用“理”可以使环境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
我有一个弟子很理性,任何事都讲究合理,所以他很困扰。他说:“怎么搞的!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么多!”我告诉他:“你不慈悲!面对人时,是不能全部用理的。人不能当成物质来处理,你应该加上慈悲,这样你才会感觉心安理得,同时和你有关系的人也会觉得愉快。”
慈悲的意思和同情类似,但那是更净化和清净的。“用情”,会带有个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会,当我们周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依“理”来说,这些人可能都必须去坐牢;如果从慈悲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也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从不同角度体谅他们,并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这叫做慈悲。
对于别人的问题,要慈悲,但并不是一味的说“好、好、好”;对于自己的问题,应该用智慧来化解、指导和改革,这叫做修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制造的,也可能是环境给我们的。在这种情形下,你怨恨自己或指责他人都没有用,以佛法的因果观点来化解,才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我们可能会愤恨不平。
根据佛法的因果观念,一切的困扰与烦恼,都是缘于过去的因,所以才结现在的果,有了这种观念后,烦恼应该是减少了,或根本不用去烦恼。但是,因果的意思并非叫我们不要改变环境,不需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加工厂回缘来促成环境的改变和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智慧的态度。
佛法着重慈悲与智慧,推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在推广慈悲和智慧的运动。人人都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社会就一定能够净化,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人弘扬佛法,引导人们接受佛法。
但愿诸位都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修行者和弘法者,祝福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