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天祥:禅的历史与现实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2012年初,净慧大和尚在武汉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论及湖北佛教,对中国佛学有“三化”之说,即中国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不仅阐明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且体现了禅在在不同历史时期同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同发展中的现在的关系,应当说切中了中国禅学的肯綮。
一、“禅”字作为翻译名词,早在纪元初传播开来,而与佛教传入同步。“禅”之一字取诸《庄子•寓言》。
二、“禅”字对于Dhyāna既非音译,也非意译,而是形、声结合,意义引申和转化的创造性工作。在意义上,早期主要还是指印度Yoga、Dhyāna定心、摄意与断灭知见的方法,但已经有意识地在《庄子》中借用了,实际上也是创造了一个意思模糊,具有不确定性的“禅”(chán) 字,并不断地赋予它老庄思想的内涵。禅宗思想是庄老哲学的大众化。
三、因此,禅在早期,已经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类似印度Yoga和Dhyāna以定为核心的修习方法,有人称之为禅定,有人谓之禅法,或谓之习禅之禅;二是已经开始老庄化,特别是庄子化的哲学范畴,禅宗思想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修习方法的禅,在以后近2000年的禅宗史上始终与作为哲学范畴的禅同时存在。歧义并存,研究禅宗思想尤应注意予以区别。
四、禅的智慧既非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也不是情场上的爱恨情仇、缠绵悱恻、悲欢离合;更不是利禄场上的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机关算尽,适者生存。而是同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琐细小事休戚相关的大智慧。
五、中国化、大众化和现代化的禅,以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教人在一切时中自净其心,做一个无生死可怖,无涅槃可得的寻常人。其行为方式、关注结果均面向现实和平民大众。但是,寻常是无造作、无凡圣的寻常;其核心还是现实时空的超越与现实生活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