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浅论舍利崇拜的问题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和重新完全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学术界与佛教界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学术界在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佛教界则开始走上了新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与舍利崇拜的活动日益增多,对这种现象如何认识,应是学术界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浅议舍利崇拜的问题,向同道讨教。
纵观20世纪的佛教考古事业,可以说成果丰硕。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的佛舍利及其文物的出土,不仅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历史,而且还对唐代历史的研究贡献尤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出土文物对促进陕西旅游业,以及加强我国对外的联系,和对我国的佛教的发展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伴随法门寺唐代佛舍利等佛教文物的出土,在中国大地还先后出土了辽宁梵幢寺塔辽代佛舍利与文物,山东汶上宝相寺宋代佛舍利及其文物,以及山东青州的精美佛像等等重要的佛教考古成果。此外,据笔者所知,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也有佛舍利及其文物出土。此外,1974年山西应县释迦塔内发现的佛舍利也是我国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而全国其它地方都在不断地出现舍利,上网查询,可以看见各个地方都说自己的地方有舍利发现,甚至古代著名僧人的舍利,乃至观音的舍利,包括近年来圆寂的一些僧人身后留下的舍利等等,都见诸于媒体……。
面对这么多的佛教考古文物出现,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物和宗教部门,乃至包括佛教界都在研究与宣传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像法门寺的佛舍利及其文物因为是唐皇朝的重要崇拜物与文物,见证了唐代的宗教与具有高超的工艺美术价值,故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的轰动效应,现已形成了法门寺旅游热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了陕西的知名度。最近陕西省政府又拿出巨额资金专门打造法门寺及其文化,预计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法门寺形象将会树立全国人民面前!
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对佛教考古与舍利的重视,客观地促成了舍利崇拜现象的热潮,舍利的知识也得以广泛传播,有关舍利与肉身的学术会议也曾经举行过好几次。例如九华山素以肉身舍利而著名于佛教界,当地佛教界曾经专门召开过这样的学术讨论会。2007年4月10日,在湖南岳阳专门召开了“舍利文化与佛舍利信仰”学术研讨会。同年9月24日,辽宁朝阳召开的首届佛教文化研讨会,其中朝阳的舍利是重要的议题之一。今年4月18日,山东汶上也召开了“太子灵踪研讨会”。现在山西应县召开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与中国佛教”研讨会,舍利研究也是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此外,在全国召开的各种佛教会议上,有不少学者发表过舍利研究的文章。舍利的研究在近些年来一直得到了佛教界与一些学者的注意,这说明舍利其及所伴生的文化现象已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舍利崇拜的历史源头应该源于最早的宗教圣物崇拜现象。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之一,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地了解,由是才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在多神论和泛神论的影响下,我们的古代祖先对各种自然物顶礼膜拜,如崇拜树神、山神和太阳神等等。以后,随着人们的认识视野扩展,受生殖崇拜影响之下的祖先崇拜也纳入了多神论的崇拜体系,英雄崇拜也开始出现,舍利崇拜就是这些崇拜的综合因素的表现。
类似于舍利崇拜的现象,在其它世界宗教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如基督教的肉身崇拜就与舍利崇拜有异曲同工之效用,历史上一直流传的耶稣基督的血衣崇拜和一些教堂里面的教士的肉身崇拜都是曾经出现过的重要的崇拜现象。但是与其它宗教的崇拜相比,佛教的舍利崇拜无疑还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首先佛教的舍利崇拜是一种特定的与人有关的生命崇拜的延续活动,他是历史上对佛教做过贡献,并且生前受到人们尊敬的这样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传说中的人物),圆寂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加以崇拜的固化活动,因此他有英雄崇拜的特点,是一种圣物,具有神圣性。其次舍利崇拜是佛教灵异崇拜的主要表现之一,按照佛教界的说法,因为一些高僧的修行,所以在圆寂荼毗之后得到舍利。或者是在封缸之后肉身不腐,成为“坚固子”。因此舍利包含了灵异的因素。第三舍利是东方宗教特有的崇拜形式,以佛教为其代表。佛教崇拜舍利活动,有其专用的经典,有固定的宗教仪式,有专门用来供奉的地方,并且伴有各种精美的陪祭品,还有举行活动的固定的时间与节日。它已成为程序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第四,舍利崇拜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与社会活动的因素,是人类宗教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东方宗教信仰与社会活动而不断山现,也随着宗教的变迁而不断地被强化或削弱。第五,舍利崇拜是人类内心中的一种信仰需求,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被行政命令所禁止,佛教徒只要有这种心理需求,它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也正因为如上所述,所以舍利在东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活动中,特别是佛教信仰中活动中始终存在。佛教舍利崇拜的历史长久,按照佛教经书所说,当年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印度八王发动战争抢分佛陀舍利,就已经出现了佛教史上最早的佛舍利崇拜现象。这件事情在佛经《长阿含》卷四《游行经》里已经记载,但较具体的则在《佛般泥洹经》里面。该经曰:“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吾等葬佛身体法当云何?佛告阿难:汝默无忧,当有逝心理家,共忧吾身。阿难言:彼以何法,忧佛尊体?佛告阿难:葬法如飞行皇帝殡葬之法。佛复踰彼,阿难言:葬圣帝法云何?佛告阿难:葬法用锦亵以缠身,劫波育十张,交缠其上,着假棺中。以泽香膏,灌劫波育上,其有好香,皆以着上。以梓薪樟薪旃薪,以盏覆棺,以薪着上下,蛇维讫毕。[佥*殳]舍利,于四交道,起塔立刹,以盘着上悬缯鼓,华香燃灯,飞行皇帝葬法若斯。佛复胜之。佛说此时,阿难在后,慷慨啼,以头拄床角,从后白言:灭度太疾,亡天下眼。四面郡国,诸比丘僧,闻佛欲灭度,啼哭且来,自相谓恐不见佛。比斤僧到,佛问比五:阿难所在乎?对曰:阿难近在床后角,低头哽噎。诸比丘流泪而言:世尊灭度,何其太疾?佛言:吾本行诸墟聚豫告,若曹却九十日,当般泥洹,四辈弟子,在数千里外者悉至。佛告阿难:若莫悲哀。所以然者,若尽心侍佛,二十余年,慈仁于佛,敬身慎口,大孝于佛。过去佛侍者亦如阿难,当来佛侍者亦如阿难。若知佛意,若云某时可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时不可见。所供饮食若言可食可饮可卧可起,常合佛意,未害失仪。某比丘某逝心,乐经不乐经,若所言皆诚,于佛最孝,啼哭何为?” 佛陀已经预料到自己在世间的时日不多了,他非常平静。如果是世俗之人,还会对行将离世有所恐惧,但是佛陀是已经透过天地常性,上升到将天地执为虚空为“真常”的人了,所以他是坦然面对死亡的了。佛又告阿难,在他圆寂之后,葬礼按照飞行皇帝 (转轮王)的仪式进行。遗体用锦缎缠裹,中间用“劫波纸”即木棉纸垫,放在棺中,抹上香膏,再以梓薪、樟薪、旃薪等香木堆在棺材周围,最后火化。所获得的舍利,起塔供养。面对悲痛的阿难和各地来的弟子,佛陀安慰他们,大家不要难过,世界上没有不死之人,无生不死。人不可能永远活在世上。只要弟子和众丘们对佛尊敬,就是对佛的最大的孝道了。
在中国,佛舍利崇拜则是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的佛事活动之一,由于他是圣物,是神圣的,代表了最高的佛,因此一直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热情祭拜。唐代法门寺的佛舍利崇拜是最典型的,但他只是代表了具有官方背景下的一种崇拜佛舍利的活动而已,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它地方,特别是民间的崇拜佛舍利的现象,从这儿年出土的佛舍利的的情况来看,民间崇拜佛舍利的情况应该不亚于法门寺。翻看史:书,历代珍藏与舍利崇拜的活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正如《魏害·佛老志》曰:“生生之类,三世神识尝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矗鄙,经典数形,澡炼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言二归五戒,六道受生,入度进行,及佛真应,不生不灭。舍利塔庙,教化流广之义,最为深密。”
佛舍利崇拜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舍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长时间的热情追求,应该还要从宗教的本身去解释。《释氏资鉴·序》说:“释迦之教,能施慈悲,摄于有情,作众生之福田。为爱河之舟楫故,万物之内,惟人最灵。三界之中,惟佛至尊。法演西乾,教流东震,真身舍利,代代钦崇。玉轴金文,人人讽诵。宏资国化,·广利众生。”这里指出了舍利崇拜的功用,因为佛是至尊的,具有神圣性,所以见舍利犹如见佛的法身,故才能产生“代代钦崇”的情况。《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三说:“按《大般涅槃经》,佛涅槃日,献供如云,挥泪如雨。噫,何其哀也。又读清明藏,驰实字函中,《释迦如来涅架礼赞文》,摹写如来涅槃相貌,如在目前,备恋慕之意。近时人罕知之,绝而不举,大忘本矣。惟思齐大师,倡涅槃会于宁波阿育王,集众礼忏朝舍利,岁为常例。或问曰:吾闻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本无出世,及以涅槃,何用忌日?至于禅宗门下,单提正令,佛祖尚无,涅槃何有?今乃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上供礼忏,岂非着境迷心,不达理性耶。师答曰:子知法身常住,而不知应迹云亡。知法体遍周,而不知应迹有所。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既言法身常住,岂有间于应身。既曰法体遍周,宁独隔于舍利。子欲拨事求理,弃有谈空。事相尚迷,况理性耶。昔大迦叶,将入鸡足山,必遍礼诸塔,后方入定。夫迦叶,禅宗之初祖也,岂其不达理性而然耶。当知如来涅槃,不可思议,非常非断,非有非无,不应以偏见而生分别。盖子所执法身常住,不达如来善权方便,利益众生之事,良由不深明理教而致然耳。呜呼,自师倡为此会,后人踵而行,迄今不替。俾人人知我佛之恩,而尽报本之诚。师之功德,其可量哉。然礼舍利,不必拘定要在此会,欲求忏罪报恩,不拘何时皆可也。云栖《崇行录》云: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寿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已故三载矣。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郧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条然不见。莲池赞曰:目连感佛,教以供僧。子邻感神,教以礼塔。至孝通神明,讵不信夫。此为救亲礼塔而获益者。至于己躬罪垢,以礼塔而复还洁净者,不可胜数。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以见佛之威神悲愿,二俱不可思议也。惟当确信不疑,至敬尽礼,决有妙应。”如果说。《释氏资鉴·序》所说的舍利崇拜的情况是印度的,那么《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所说的舍利情况则绝对是中国的。这里不仅讲到了崇拜舍利犹可见佛法身的恋慕之意,还有“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的法身佛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舍利还包含了道德伦理的问题,供舍利塔可以完成中国传统的孝道,这无疑是中国人的创造。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舍利崇拜,这无疑是一种信仰的反映。信仰的前提是要求有信,然后才是仰止。崇拜舍利要有止信,所谓的止信就是要相信佛教,要相信佛的神力。如果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是信,也做不到止信。所以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信是不可能变更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宗教。信仰的另一个特点是崇拜的对象要能够让人起信,而作为起信的根据就要有奇迹或灵异,他应该是神秘的,非是一般人所能经常见到的,唐代法门寺佛舍利地宫要三十年才能一开,平常不可能拿出来让人见到。如果不能起信,抱有怀疑的态度,就谈不上什么虔诚,也就不能得到感应,这就是“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的道理。舍利崇拜包含了这些因素,佛教徒崇拜舍利,是因为佛陀的神力所示,他是一位大智慧者,所以才被信徒崇拜。
由于舍利崇拜是一种信仰的活动,信仰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对舍利的研究与考证,就不能从真伪的角度来谈了。特别是佛舍利,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和造像上看到了佛,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也不一样。古人曾说“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和后人,没有见过佛,那么佛的舍利是不是真的,我想谁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佛教徒,只要相信佛教,就不会对舍利生起真伪的怀疑,因为这是信仰的需要。
虽然我们不能判断舍利的真伪问题,但并不是不能说不能对他进行研究。因为舍利活动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值得我们去进行考述,从中可以得到历史文化的痕迹。例如,舍利在古代中外交流的活动中,经常被作为信物和礼物赠送。在中国的史书里而记载了大量来中国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使节,向朝廷贡奉舍利等的记载,至于佛教徒来中国都要带有经书和舍利两件重要的东西,像玄奘大师不仅带回来印度的佛经,而且还带回来舍利。所以确确实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联络了中外佛教徒的感情,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友谊。舍利是神圣的,在南亚与东南亚佛教国家,舍利可以代表王权合法性的象征。在古代斯里兰卡,凡是新继位的国王,都要到康提城的佛牙寺去祭拜,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佛的认可,表示这个王位是合法的,如此才能得到佛的护佑,国家长治久安。而在中国,佛舍利崇拜引起了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儒道两家以韩愈为代表就攻击舍利崇拜是非法的,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度,不是中国的礼制,最后引起朝廷大怒,将韩愈贬到了海南。此外,伴随着舍利崇拜的活动的一些历史记载的供奉物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山东汶上的佛舍利出土以后,有长达170字的铭文,记载了这颗舍利迁徙的经过,经学者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了解这是到从宋代皇宫里流出来的舍利,所以从它的迁移过程,我们可以也就知道了宋代宫廷与民间供奉舍利的情况,还了历史真实的面目。又如朝刚出土的舍利与供奉物,可以看到辽代精湛的手工艺术,这对我们了解辽代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每一次舍利的出土,对学术界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舍利除了有宗教的崇高价值之外,也是历史文化因素的深刻的反映。
以上笔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舍利崇拜的情况。可以看出,舍利崇拜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反映,他是不同时期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所以才在东方宗教中绵延不绝,一直到现在仍然拥有广泛的影响。对待舍利崇拜,我们应该采取止确的心态,要充分尊重佛教徒的宗教感情,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满足他们信仰的愿望。学术界对舍利崇拜可以进行研究,但是要去辩别舍利的真伪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舍利崇拜纳入整个人类历史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舍利崇拜现象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去看待当时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史实,以此来说明宗教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精神崇拜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