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佛教人物 > 正文

龙桥出圣人 琼州承恩泽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龙桥在明代出过一位圣人,他的灵位和孔圣人排在一起。


    “名扬海岛”、“威镇琼邦”、“泽被群黎”、“功参造化”、“英灵奕世”、“赫奕千秋”……是封建王朝尽职尽责的官吏们对这位圣人的赞誉。


    在海南人眼里,他生而为人,死而为神,精诚格玄穹,显灵庇民物;他忠义贯日月,勋业壮河山,与护国庇民的马伏波、关寿亭、岳武穆、林天妃、冼夫人、吕纯阳一 样大义凛然,彪炳千秋。他是海南民众的恩人,是大英雄,是广受民众顶礼膜拜的神灵——他被民众奉为“圣帝”,世世代代受人景仰,香火不断。


    而在朝堂之上,他是封建官吏虔诚跪拜的对象,享受皇帝一样的尊荣。


    正所谓:“龙桥出圣人,琼州承恩泽。”


    讲述这位圣人的故事,得先从大禅庵讲起。


    陈峰主编的《海南古今佛教寺塔碑像大观》记载,海南古代有庵名净禅。


    净禅庵原名大禅庵,是禅宗寺庙,位于龙桥镇挺丰村委会王廷村,今称净禅院。


    大禅庵何时改称净禅庵?净禅庵又为何改称净禅院?


    大禅庵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清初改名净禅庵,是王廷、北潭、育沃、新村、富道五坊民众在琼州军政官员支持下集资创建的寺庙。高僧符圣曾经在此修习禅定。


    清光绪八年刻立的《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碑记载:寺庙建成之后,乡人朝夕崇祀,直到明朝,香火不断(沙门土木之兴,惟梁为盛,由是都城郡邑以及乡党州闾往往择地建庵,朝夕崇祀焉,溯自有明)。虽然地处偏僻村落,但香客云集,宛如名胜之区,相比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而言,也毫不逊色(缅厥经营伊始,梵宇巍峨,佛法森严,宝殿辉煌,香座清幽,伟哉制度。虽云僻处村落,奚啻西竺名胜之区)。


    上述碑文记载,清朝初年,王廷、博潭、育沃、新村、富道五坊合力,集体捐款,“创造”了一座净禅庵。这个净禅庵是不是大禅庵?碑文没有明说。光绪三年刻立的《流芳百世 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记载,明代,符圣人出家时,寺庙名为大禅庵。也就是说,至少在明代以前,王廷村有庙名为大禅庵,净禅庵是清代初期建立的。


    清朝雍正年间,五坊民众又曾捐款整修寺庙,弥补庵中所需。到了咸丰年间,因为年久失修,间有朽蠹,曾经大修一次。光绪八年,村民又一次重修寺庙,并彩绘佛像。


    净禅是什么意思?《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解释说:“夫净者洁也,禅者静也。取其履洁怀清而一尘不染、安静妙悟而万法皆空者也。”新修过后,“寺院渊然,莲台静穆,松风竹韵,禽鸟时 鸣”。不仅可以满足僧人与民众谭经说法、续传衣钵的需要,而且,其高洁宁静的环境完全可以让徜徉其间的士绅君子感到舒适畅意。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 曰:“神明得地,乡闾繁昌,殆将种福于无疆矣!”


    从碑文的描述看来,自南北朝的梁朝开始,王廷村就成为了郡邑名胜之区。因为有庄严辉煌的佛庙,而且伴有松风竹韵、禽鸟时鸣,这里的环境完全可以用清幽、静 穆、整洁、优雅来形容。那些来大禅庵即净禅庵听经说法的人,不仅有农民有生意人,还有官绅和读书求功名的士子。人们到这里来,是为了体验佛法的禅定智慧, 领悟高尚的思想境界——“履洁怀清而一尘不染、安静妙悟而万法皆空。”


    时光飞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历了砍伐树林、大炼钢铁和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历次政治运动的摧残,王廷村变得脏乱不堪。原先的“松风竹韵”荡然无存,“禽鸟时鸣”已成梦想。


    目前,因为既无比丘住持,也无比丘尼修行,境主庙、孔圣祠、观音庙三家合一,而且所有的活动一概由道士主持,净禅庵已经名不副实,所以,2002年,村民将净禅庵改名为净禅院。


    现在名为净禅院的建筑是三庙合一的两排房屋,构成两进大殿,实为普通民房格局,前殿三间大房,后殿也是三间大房,已成危房,残破不堪。


    前殿中间的房屋,摆放着一尊木雕的白马;左屋是空房,以前曾经做过教室;前殿右屋供奉着护法神韦陀菩萨。


    后殿与前殿相对应,境主庙居中,供奉高僧符圣;孔圣祠居左,供奉孔老夫子;佛庙居右,供奉释迦牟尼佛与观音菩萨,有韦陀菩萨护法。


    庙内现存九通石碑:《流芳百世 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永远常住铭碑》、《人文蔚起》、《万古流芳》、《建阁下座》、《大启文明》、《重修跑马道碑志》、《重修招练兵马场路碑》。目前所发现的, 最具文物价值的,是明代的《永远常住铭碑》和清代的《流芳百世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三通石碑。


    有人认为,现在的净禅院,佛、道、儒三家合一,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面。


    其实,境主庙内供奉的主神,并不是道教的天帝,而是一位被民众誉为“圣帝”的佛教高僧。


    这位高僧没有留下俗名和法号,出于尊敬,民众称之为“符圣”。


    海南岛虽然四面环海,可是旱灾却时有发生。天旱影响农作物收成,使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遇到旱灾,官府和民众就要向神灵祈祷下雨。


    明、清两代,琼州府军政要员先后数次来王廷村向符圣祈求天将甘霖,符圣则有求必应。他们为什么要向符圣祈雨呢?


    符圣生于明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四月初八是他的生日,这天刚好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这个日子已经刻在民众的心中,成为龙桥人的集体节日。


    和海瑞一样,符圣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完全是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八岁的时候,母亲让他从师读经。他性格清净,没有不良嗜好。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感情甚 笃。传说他是一个大孝子,对母亲及其孝顺。为了照顾母亲,也是为了追求自我解脱,他誓不婚娶。母亲去世之后,他立刻出家为僧,在大禅庵修戒坐禅。


    可以肯定的是,出家为僧的符圣是位得道高僧,因为他能够随意进入禅定境界。


    学习大乘佛法的他当然不是一个“自了汉”。为了帮助老百姓解除旱灾,在父老乡亲的一再恳求下,他先后两次设坛祈雨。


    父老乡亲第一次恳请符圣祈雨,符圣并没有立刻答应,因为他正在修习禅定并已入定。


    禅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思维修”;定是梵语“三昧”的译语,是止心于一境而离散乱的意思。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合称为禅定。


    出定之后,从未向普通人显示、炫耀神通的符圣在庵堂附近设立雩坛,举行仪式进行祈祷,俄顷,大雨如注,百姓无不惊奇感佩。


    明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437年, 琼地又逢大旱,庄稼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了,民众焦虑异常。端午节的时候,民众再次恳请符圣设坛祈雨。跟上次的谦让不同,这一次他不仅没有推辞,反而爽快地答 应下来,欣然登坛,向天呼召。没过多久,黑云密布,霹雳大震,风雨交驰。雨雾之中,民众忽然看见这位高僧骑乘一匹白马疾飞而去,再看雩坛,肉身已死,现场 圆寂解脱矣!符圣舍弃肉身之时,年仅35岁!百姓感动,悲欣交集。尸身火化之后,埋葬于一个叫迈寻的地方。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这句经典名言,是为民舍身的高僧符圣最好的写照。


    据《流芳百世 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记载,琼地乡村因沾洪惠,人人感念符圣,于是塑像祀之。说来真是神奇,自从为符圣塑像祭祀之后,像林默化身天妃在海上寻声救难一样,以后凡是遇到大旱,只要将圣像迎接出来虔诚祷告,大雨立即就会从天而降,这消息很快就被官府知道了。


    官府得知符圣灵异,认为精诚才能灵显。不仅不责怪民众愚昧迷信,反而积极参与祈雨。


    明朝成化、正德、万历年间,遇旱,琼州府大小官员“迓躯祷之,亦即立应”。这样一来,就为符圣专建 了庙宇,并且立碑旌功。庙宇建成,琼州府军政要员程、蔡、蒋三人全部到场揭幕拜谒。大概从那时起,大禅庵和符圣庙就建在一起了,而符圣也就成了王廷村的境 主——海南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境主。能够成为境主的,要么是开山宗祖,要么是对当地有贡献的英雄人物。海南人每年农历正月到二月“做公期”和“闹军坡”,就 是为了纪念这些先祖和英雄,表达感恩之情,并借机请客吃饭,联络亲情友情。


    崇祯五年,庙宇重修,琼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亲笔题写了“赫奕千秋”匾额,这应该是大禅庵和符圣庙得到的来自官府的、带有表扬性质的第一块匾额。


    崇祯十二年,由于向符圣祈雨屡屡灵验,关键时刻,符圣总能解危济困,救民于倒悬,琼州府的军政长官们送来了“威镇琼邦”、“名扬海岛”、“英灵奕世”匾额。


    康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王廷村五坊民众经过商议,择地重建了新庙,就是现在的净禅庵。新庙的庙址叫马越,面积比以前要大。州府军政长官都捐了款。


    康熙四十年至康熙四十二年,海南大旱。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那一年,镇守琼州的左都督王起龙忧心如焚,想方设法帮助百姓抗旱救灾,四处 奔波筹调粮食,致使操劳过度,病逝任所。噩耗传出,海南人民为失去一位好官而痛哭流涕。其事迹上报朝廷后,皇帝赠其太子少保,敕还乡御葬。康熙四十二年, 琼州知府为慰民愿,将王起龙神位列入十贤祠进行公祭,并且亲率军政官员浩浩荡荡来到净禅庵向符圣祈雨。隆重拜谒之后,奇迹发生了,“祷之雨即立应。”困扰 海南三年的旱情立刻解除了!


    康熙五十五年,太守林公、总镇何公、邑侯孙公逢旱迓祷,香表焚化,立降大雨。感动之余,这些琼州府军政官员各自赏给净禅庵香灯银两若干。


    雍正十二年,自冬历春,连月干旱,郡城士绅民众从府城出发,列队迎接符圣像到“海南第一禅林”天宁寺(今海南省委党校院内)供奉,祷之立应。邑侯鲍公奉以“泽被群黎”匾额,绅耆仝奉“功参造化”匾额。


    官员们亲笔题写的“赫奕千秋”、“威镇琼邦”、“名扬海岛”、“英灵奕世”、“泽被群黎”、“功参造化”等金字匾额,彰显了当权者对于符圣的感激与评价,也表达了民众对于符圣的敬意和爱戴。


    此时的净禅庵,丰碑屹立,大额高悬,可谓光辉耀眼。光绪八年,彩绘佛像工程竣工之后,锦上添花,愈显恢宏。


    王廷五坊的前辈们是有远见的。光绪三年,也就是公元1877年, 在净禅庵名声最为显赫的年代,深刻明了自然界成、住、坏、空基本原理的他们已经预感到,随着时光的流逝,后人会渐渐忘记符圣的事迹,彰显圣人业绩的丰碑年 久势必难存,官府的题额迟早有一天会朽蠹腐烂,庙产会发生变易,就连巍峨壮观的净禅庵,恐怕也会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于是,他们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用 毛笔将符圣的事迹在纸上记录下来;二是邀请琼山学的廪膳生员邓一清根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结合实迹考察,将符圣的事迹、官府的表彰、民众的感念以及庙宇 的香灯银两产业数额一一写明,刻碑传世。这就是《流芳百世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碑文的来历。

 

    净禅庵现有面积不明。除了年久失修的两排房屋,庵堂只剩下大片空地,院子里栽着高大的枇杷树。庵前有一口阔而深的古井,冬暖夏凉,一年四季从不枯竭。庵堂的公益田产未被侵占,祖先们的遗训是起了作用的。


    考察净禅庵的文物遗存,我们发现,王廷五坊的前辈们真正看重的,不是香灯银两产业的数额,而是文明的启发与人文的生发。清朝同治十二年制作的《万古流芳》碑 以及差不多同时的《人文蔚起》碑、《大启文明》碑,无不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纪念符圣,感恩符圣,其结果必然是人文蔚起,文运宏开,大启文明!


    这,也就是净禅院内境主庙、孔圣祠、观音庙三家合一所具备的启迪与教化用意吧!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净禅院从院门到大殿的门柱以及院墙上的对联吧。


    净禅院有两扇门,所以院门有两副对联:


    净地为诸仙所住,禅庵乃众佛之居。


    五星聚会人文瑞,坊塔腾辉地气祥。


    前殿三副对联是:


    符才颁告风云作,圣既英灵官吏求。


    幼小须勤读,文章可立身。


    净意清廉明如意,禅心义气固似山。


    后殿三副对联是:


    符灵法妙通三界,圣德神恩泽万民。


    东鲁孔圣列国周游终立说,儒家学者衣钵传承留风范。


    净地虚空何必扫,禅门深密不容关。


    院墙上的两副对联:


    庭前雪亮西天月,户外松声竺国风。


    文运光华看此地气冲牛斗,昌期际会愿诸君志奋风云。


    看了这些对联,让人感到,整个净禅院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符圣舍身为民的情操、符圣精诚救苦的业绩,已经化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民众团结一心、奋发图强。


    正殿内柱子上的对联:


    符法施行彼日甘霖推妙法,圣恩浩荡今朝免派赖洪恩。


    符法英灵虽有旱魃难为虐,圣神显赫方觉巫□不必焚。


    “免派”二字证明,皇帝因为褒奖符圣的功德,曾经诏敕免去村民的公派。这公派,是钱粮还是劳役,因为缺乏史书印证,不得而知。


    外地的旅行者如果有机会在正月十五那天看看王廷的民众从早到晚闹公期的场面,对于皇帝之恩、符圣之恩的深远影响当会有更深的理解。


    2002年所立《重修跑马道碑志》和2003年所立《重修招练兵马场路碑》记述了村民集资用水泥硬化寺庙通往招练兵马场道路、以及整修招练兵马场的缘起与过程。这个招练兵马场应该就是高僧符圣当年祈雨所设雩坛所在地。《重修跑马道碑志》如此描绘正月十五的热闹场面:“境主跑马,五坊同庆。神欢人乐,扶老携幼,争相观瞻。爆竹喧天,热闹非凡。”


    570多年前,公元1437年, 高僧符圣骑乘白马,疾飞而逝的悲壮情形,像烙印一样刻在百姓的记忆中,源自内心的感动形成自发的纪念活动,在官府的支持下,渐渐演化为带有摹拟性质的祭祀 娱神的游戏。明代州县官府刻立在庙里的《永远常住铭碑》,印证了官府在这场树立道德楷模的造神活动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学者弗雷泽在他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巨著《金枝》中所描述的神的死而复生(符圣在村里有一个替身,可以代替他讲话做事)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与神灵沟通 时“神娱人欣”的场面,类似王廷村正月十五所展示的场景。龙桥先辈们所期待的“神明得地,乡闾繁昌”,正是这样一幅愿景啊!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