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南海碧波 度有情众生——南山海上观音的诞生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凌南海碧波 度有情众生
——南山海上三面观音的诞生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达108米,慈立南海碧波之上,巨鳌南山旁侍,大东海潮音相拥。人间祝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实有所据。山势海天之间,霞光万重,祥云缭绕--好一派海天佛国、菩萨摄受一切众生的景象。
南山海上观音这样一尊"世界级、世纪级"的大佛像,在设计上必须符合教义,又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并有建筑、雕塑美感,且能融入其依托的自然环境。
南山海上观音功德基金会精心组建了强有力的创作小组,对国内已建成的露天大佛和佛教胜地进行深入地考察调研,并征求了佛协、佛学研究所、赵朴老等各方的意见。前后历时五年时间,在经过不断的设计、修改、再修改,创作小组终于在1999年初确定了"一体三尊"的观音圣像设计方案。
观音圣像最早采用的样稿是根据宋朝大画家张胜温的“法界源流图·梵像篇”(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中一尊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此尊像为手持佛珠、脚踏莲花叶,立于海上。当时佛教界一些人士认为圣像应建于南山之上,但考虑到海南省本身是个海岛,地处南海之中,这尊南海观音像应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所以最后决定敬造在海上。
观音像像体如采用单尊像的话,其抗台风、抗地震的性能较差, 并且观音像的朝向、 信众的朝拜、游客的观光等方面,均会受到影响和限制;创作小组想出了变单尊像为四尊连体像。 四尊像背靠背,从抗风、抗震能力来说,要比单尊像更稳固。
当四面像样稿出来后,给人的感觉太粗壮,缺乏美感。于是创作小组又进一步研讨,想出了三尊连体像。三尊连体像是以密宗的三教林生为依据,即如心人生、正法人生、教林人生的三组合。三尊连体像较四尊连体在肩与肩的结合部处理更完善, 造型也确实好看得多。 并且采用背光圈来把头部隔开,从正面来看是一尊像而不出现三个头感觉,三面像是属于密宗的, 佛经中的单尊观音像(即单首、二手、二脚)称为正观音像,如是二个头、四个手以上的、乃至千手千眼观音像,均不属正观音,而是化身观音,这样处理从而解决了三面观音是正观音像而非化身观音的问题。
在此期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居士撰写了《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释义》,充分阐明了"南山海上三面观音"的佛学寓意,为观音圣像奠定了佛法理论基础,消除了各界人士对三面观音方案的疑惑,得到佛教界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
1999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组织佛教界、雕塑美术界有关专家,召开了"南山海上三面观音方案评审会",对"三面观音"的设计、构想、佛学寓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认为方案创作思路和定位准确, 有创造性和时代感,符合佛教教义,符合佛像造像原则, 堪称当代佛像作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