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海岭南东坡 > 正文

浅释苏东坡游历昌化县时所著诗文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浅释苏东坡游历昌化县时所著诗文
谢来龙


  北宋文豪苏东坡六十二岁高龄时,被贬昌化军(海南儋州),在昌化军生活近三年,在此期间,生性豪放不羁的苏东坡,足迹遍及了昌化的山山水水。当时,为昌化军所辖的昌化县富有远近闻名的峻灵山以及文化学子聚集之地——二水洲双溪馆、历史古迹治平寺等。苏东坡慕名游历过这些地方,并留下描写昌化山水名胜的诗歌《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和游记《记峻灵王庙碑》等诗文(载于《昌化县志》)。本人就这些诗文,浅释一二,以求抛砖引玉,使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来探讨苏东坡游历昌化县时留下的奥秘。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招,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竹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却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细似腰。


  因为昌化江在下游分两股支流汇入大海,两股支流之间夹着一块肥美的小冲积平原,这个小冲积平原就是二水洲,当时昌化县的县治就设在这里,而当时官府设置的学堂取名双溪馆,也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而起的。诗的题目“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说明苏东坡一到昌化县首先停歇的地方就是当年的学堂双溪馆。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昌江就设立县治,文化渊源流长。在苏东坡到来之前,这里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经济文化曾有过繁荣,治平寺作为苏东坡到来之前昌化县的一个文化传播和社会教化的缩影,可以印证这一点。


  苏东坡寻溪源寻找治平寺,一方面是想通过怀古,感悟世事人生。然而,苏东坡在这里,首先受到的是二水洲自然景色的感染。诗一开头用“乱山滴翠衣裘招”,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昌化一带的自然景色。昌化一带多山,昌化江以北有远近闻名的昌化大岭(峻灵山)和长岭、铜鼓岭等。诗人在诗篇开首用“乱山”一词,别出心裁,字意虽然是指昌化一带山多,在这里正好体现了自然生态的完好,给人一种原始旷味的感觉。“滴翠”又形象地对这些乱山进行描绘,说明这里的山岭,森林茂密,充满勃勃生机,“衣裘”一词,又刻画出了茂密的程度。“衣裘”字意是指皮做的大衣。在这里,是比喻山林茂密得遮天蔽日,人行走在其间,就象裹上一件皮大衣。而诗人又奇妙地运用了“招”字一词,转换人们的感觉。“招”即招展。“招”一词的运用,使密如皮大衣的林木动了起来,让人感觉到参天古木,茂密树枝随风摇曳,风起时,扇起丝丝凉意。如果缺少“招”字一词,“衣裘”一词可能会让人产生密不透风,闷热难耐的感觉。第一句诗的前半句才七个字,就把双溪馆周围的自然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第一句诗后半句“双涧响空窗户摇”,视野由远而近,目光从远处的山移到近处的河流和学堂。“响空”一词,是诗人倾听到了向他面前流来的两股溪流咕咕流淌的声音,那声音清脆悦耳、令人浮想联翩。“窗户摇”又是一种别致的景色。由于双溪馆依江面海,江风乍起,水波粼粼,江风、海风吹来,凉意丝丝,清爽的风吹拂着双溪馆的窗帘,发出美妙的声音。水声、风声、读书声,悦耳动听;山景、江景、窗景,摇动心旌。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喜欢游山玩水,寄诗情于山水之间的苏东坡完全被这一景色迷住了。因此,苏东坡在这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传说诗人苏东坡当年在双溪馆逗留的三个月时间里,给这里的学子传播过中原文化,并将昌化一带的山山水水游个够。在《昌化县志》里苏东坡的《记峻灵王庙碑》文章中有一段苏东坡描绘峻灵山的文字:“……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耳,又西至昌化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落膊。……”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判断出苏东坡确实有过此次行踪。


  第一首诗的第二句“饱食不嫌溪竹瘦,穿林闲觅野芎苗”。苏东坡一生爱竹,崇尚竹子的清风亮节,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喜欢种竹子。他认为“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当时,昌化江下游沿岸生长着许多野生的竹子。虽然不是他亲手所种,但只要是竹子,他就对之产生敬意。在苏东坡随着溪流寻找溪源的路上,看到了许许多多他没有见过和似曾相识的植物。其中,有一种叫“野芎苗”的植物,这种植物,据《辞海》记载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也叫芎。苏东坡博学多识,曾经摘过此类药物为穷人治病,所以,当他看到这种植物时,就有了一种亲切感,并仿佛穿林闲觅在自己的故乡山野里,由此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的一句“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诗人在这里描写的不知道是他身在昌化县看到的情景,还是联想到了别的地方。但是,据《昌化县志》记载,在苏东坡游历昌化县寻溪源到治平寺时,那里的寺庙已经破废,留下的是当地的人们向诗人描绘的一种景象。寺庙作为封建统治者传播佛道文化,弘扬封建礼仪的地方,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寺庙香火的兴旺,反映社会的昌盛,寺庙的破废,也折射出社会的衰落。好在往事如烟,江山依旧,无限江山令他情思万千,激发起他对祖国大好山河以及生命的热爱。结尾一句“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醴泉,指甘甜的泉水。诗人目睹到了一片丰收的景象。他多么希望社会永世昌盛,黎民百姓永远过上富裕的生活。


  第二首诗,开头描写的也是田园风光,但从田园风光中联系到不少的人和事,甚至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第一首诗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寓情于景,第二首诗寓情于事。第一首注重空间(即场景)的跨越,第二首却注重时间(即历史)的跨越。诗开篇“每见田园辄自招”,辄,即总是,就的意思。苏东坡说他每当看到田园的风光,就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只有自然的美,才能让他忘记宦海中的不快。“招”即招引,意指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苏东坡的目光,激起他的情思。然而,这种情思又引起他的许多回忆和感想。“倦飞不拟控扶摇”,说的可能是他那种被激发起来,无拘无束放飞的想象。诗人在一阵快意之后,很快又被涌上心头的历史往事所困扰。“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说到的是历史上两个人物的命运,一个是杨恽,一个是刘章。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259页)记载:“杨恽(?—前54年),西汉华阳(今属陕西)人,字子幼,司马迁外孙,习《太史公书》,好史学。宣帝时,任左曹,因告发霍氏谋反,任中郎将,封平通侯。后以过失免为庶人,在与友人孙会宗的书中表示不满,被认为大逆不道,腰斩。”“刘章(应为刘璋)(?—219)三国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字季玉。继其父刘焉为益州牧,据有今四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后刘备回军攻成都,他出降,被安置于南郡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夺取荆州,又任他为益州牧,驻秭归,不久病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539页)。这句诗的大意是:大家怀疑杨恽这样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不会沦为庶人,谁相信刘章又解甲归里,安身立命耕田作农呢。“共”,即都。“锄豆”,诗中的意思为干农活。“解”,即解甲。


  苏东坡之所以引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是运用两个人的命运对比,感慨世事的无奈和奥妙。这两个人的一生,一个直言不讳,不畏权贵,后果悲惨;一个明哲保身,随意而安,平安无事。苏东坡在此,实际上是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和探讨。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曾经几番在宦海中浮沉的苏东坡,仿佛感到很疲倦。一种陶渊明式的思想在他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他敬佩陶渊明的为人,喜欢陶渊明的诗,甚至想如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得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但是,因为他的个性,想归想,他完全做不到。这从他最后诗句中可以看出,老却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䡥。宦渘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细似腰。”彭泽米,锦江桥都是他由此而联想和思念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在大海茫茫的那一边,斥爵梦萦着苏东坡的思想,归途的路是那么遥远,想忕他䫬擶,只能在梦中去探望。他的个性注定他的一生都要漂泊。


  这两首诗在色术表现手法上有一个明☾的特点,那就是两首诗相对应的每一句尾都选择相同的韵:“摇”、“苗”、“桥”、“腰”,使诗歌韵律工整流畅。而相同的字词在牙定的意境里又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在我读到的苏䨜坡众多诗词中,〈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是思绪变化较复杂、情景变换较多,时间、空间、情景跨越较大的诗歌之一。因此,不易理解。也许由于诗人一生背负过多沉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昌化这个自然、历史和神话交错融合的地方,受到激发,得以喷涌而出。但不管怎样,有一种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憧憬美好的思想,始终跑不出诗人的视野,在诗中处处流露,灼人眼目。这也许就是诗人一生可贵的品格。难怪乎,民国时的昌江县县长廖逊我,在重游苏东坡当年游历过的二水洲时,这样感慨地写到:


别驾曾浮瘴海游,双溪何处剩沙洲。
八千里外充军地,九百年前伴读楼。
赤日毒照蛮荒地,夕阳西下起孤丘。
风流到此应消减,岂为苍生感不休。


  这首诗赞颂的就是苏东坡这种一生无怨无悔,疾恶扬善,济世为民的思想。


  苏东坡一生弘扬真善美,崇敬真善美,看不惯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当年峻灵王的传说,可能是诱导苏东坡游历昌化县的主要原因之一,峻灵王普渡苍生的传说,让苏东坡神往,并决定去看个究竞,苏东坡在《记峻灵王庙碑》里记载得一清二楚。峻灵山神石早在后汉之世就被封为镇海广德王,威名远扬。苏东坡的《记峻灵王庙碑》里说峻灵山有“宝气上达于天”,是“上帝赐宝以奠南极”。还记录他曾经在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苏东坡从绍圣四年七月被贬儋州至元符三年五月诏徒廉州,三年时间,得到了山川之神的保佑,因此,虽然生活在困境之中,“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得生还”。为此,苏东坡感动地在碑文里挥诗一首:


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彝杂居古相蒙。
方壶蓬莱比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
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
大小逍遥逐虾龙,鹧鸪安栖不避风。
我浮而西今复东,碑铭赫然照无穷。


  诗中把海南比喻成蓬莱,那是比皇宫宝殿还要让人逍遥自在的地方,歌颂了海南的各族人民世代相蒙,代代友好;也赞美了昌化峻灵山的秀丽雄伟。“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一句,给峻灵王以极高的评价。这一评价,包含着苏东坡个人一生的思想追求,以及所宣扬的哲学理念,做一个人要忠于他的阶级和统治者,要多做善事,让黎民百姓过上好的日子。然而,就是这种人生哲学和理念,使他的思想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阶级和统治者黑暗丑陋的现象,使他痛心疾首;另一方面是受剥削的黎民百姓让他倍为关注。这种两难境界成了他一生思想中难以调和的矛盾。要反对黑暗丑陋的现象,就要冲撞自己的阶级统治者,而让他不关心苍生百姓,又于心何忍?


  由此而造成苏东坡一生的运气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他在官场上不愿同流合污,屡遭排斥,不断走向失意,甚至受到打击;另一个是他情系黎民百姓,给他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生活源泉,使他在文学的领域上不断创造出新的天地,播种文明的火种。这其中,能让他从官场失意走向文坛辉煌的动力,就是他那不甘向命运低头,对美好人生执着追求,对黎民百姓、大好山河关心热爱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让他把一切艰难化为浪漫的想象,灌铸成铿锵文字。因此,他被贬的足迹是一次次美丽的放逐。他所走过的足迹,灌满苦难的血迹,又怒放出浪漫的文明奇葩,绽放在他流放过的奇山秀水之间。


   (谢来龙系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体育与出版局副局长)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