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南海史籍 > 正文

海南吴乾章:中国晶体学先驱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1936年吴乾章研究生毕业,留任中研院物理所助理研究员。《纪念吴乾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中研院物理所西迁至广西、贵州和重庆等地,吴乾章先生等历尽艰辛,行程万里,保护和运送科研仪器和资料,并坚持一路进行地磁测量和普查。”


  1941年9月,吴乾章等3人冒险穿越日占区到福建崇安,参加日全食与地磁场关系的观测,首次获得我国日全食对地磁影响的完整资料,写成《1941年日食观测报告》,发表于次年的《日食观测委员会专刊》。   


  新中国成立后,吴乾章放弃正在国外攻读的学位,返回新中国,来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范海福院士进入物理所后曾长期在吴乾 章的指导下工作,他说: “吴乾章先生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导师。他对我的科研和人生历程有深刻影响。”范院士坦言:“吴先生有敏锐的洞察力,他没花多少时间就对我的优、缺点了 如指掌。”   


  物理所所长王玉鹏先生回忆,“物理所正是有像吴乾章先生这样的一批老一辈物理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蓬勃发展。”物理所党委书记孙牧忆起吴先生充满敬意:“吴乾章先生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生,也折射出物理所80余年的发展历程。”   


  中科院院士陈立泉说:吴乾章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X射线晶体学,回国后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晶体人”。作为老一辈物理学家,吴乾章利 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耐火材料的耐用性进行研究,对我国的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1958年,吴乾章与原子能所用中子衍射方法研究晶体结 构,并组织了把X射线、电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互相补充的研究,为推进晶体结构研究和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乾章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的奠基人和创建者。上世纪中叶,我国从事晶体生长研究的人员不多,学术交流依托中国物理学 会进行。改革开放给了吴乾章极大的鼓舞,他认为适应形势变化,唯有组建晶体生长专业委员会,才能促进学科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吴乾章发起筹建 全国性的人工晶体生长学术团体,并担任晶体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此外,还先后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硅酸盐学会、北京硅酸盐学 会、四机部11所、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兼职。


  儿子怀念的父亲


  吴氏书香传家,教子有方。虽然经历十年动乱,但在吴乾章和夫人张乐??的教导下,三个儿子尽管没上过高中,却像父亲那样,都考上大学,都留学欧美,都业有所成。儿子回忆说,父亲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业感到欣慰,曾经感慨地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啊!”   


  这是一个用文化纽带维系的大家庭,吴乾章夫妇播下的种子结出丰硕果实。长子吴光恒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凝 聚态物理中心暨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次子吴建永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生理学教授,三子吴进远是美国费米国宝实验室高能物理高级工程师;第三代三 个孙子女也留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与其说吴家是文化传承,毋宁说是父母的人格影响。上世纪60年代,水晶是重要的军用物资,战机、坦克和步兵电台中都需要用水晶制成谐振器。天然 水晶资源有限,质量也不够好,产生了人工水晶需求。国内军工单位生长水晶单晶时遇到“后期裂隙”的难题。吴乾章以“大字报”的形式把数字图像分别标在纵轴 和横轴上集中展现,攻克了难关。后来吴光恒到物理所磁学室研究磁性材料,就是得到父亲真传,解决了一个本领域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D楼大厅内陈列着一些老仪器,其中有标明“老科学吴乾章先生用于研究单晶的显微镜,文物编号003”。吴建永说,镜架上还有用 胶布贴上的纸制标尺,一看就知道是父亲的遗物。在建永的记忆中,父母经常晚归,问父亲,回答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苦战3天。可是3天过去了,父母依然晚归, 原因是一个新运动要苦战三年。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3天的等待就像地老天荒那么漫长。儿子不知道,父亲参加了氢弹研究,母亲留学归国后研究的宝石棒的激光 输出已与超级大国的水平相当,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因为如此,科学家的儿子只好在对父母的等待和想念中长大。


  “文革”期间,科学院也受到冲击,但父母和同事仍在搞科研。那时候学校停课,父亲便让三兄弟义务磨水晶。回想起那段特殊经历,儿子们说不知是真的人手不够,还是父亲特意让他们增长阅历,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父亲“蹲牛棚”时,三兄弟一起送饭。吴乾章告诉儿子,因为终夜亮灯,他照样熟睡被认为“不正常”而受审问。回答很简单:“生活考验”能与抗战逃 难的惨烈灾祸相比吗?这就是吴乾章,胸怀坦荡,事理通达。尽管到了80高龄,退休了仍然念念不忘科研,用儿子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特约 撰稿 蒙乐生)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