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古尚修谱
发布者: 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
唐玲玲教授和助手陈虹在研究收藏的家谱。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文昌铺前中台村《吴氏家谱》,记载了大量吴氏宗亲海外移民的信息。 陈耿 摄
一卷卷虫蛀泛黄的线装古册,一部部重修新印的当代书本,这些在海南民间从未停止修订的“家谱”或“族谱”,记载的不仅是一个个姓氏的繁衍信息,纵向地寻根溯源,还可知道海南岛民的来源,横向地联合查考,还能看到各个宗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
近20年来,海南族谱研究成果不断,从王俞春的《历代过琼公传》到陈虹的《海南家谱提要》,不一而足。最近,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海南家谱研究与移民实录》也即将付梓。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私密性文献,它们从孕育之初到诞生之始,所有内容都只是在小范围内使用和交流,轻易不会示人。如果有人愿意将他的族谱给你阅读,说明对你非常信任。
海南民间自古就有修纂族谱的风气,这些谱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不但事关本族本姓的发展脉络,也记录下了丰富了本土历史和乡土文化信息。
唐末就开始修谱
“唐永贞元年,岁在乙酉季春,余出闽莆而居琼岛,岂里居不为之?忽变哉!况去国离乡之日,故都难恝,满目萧然。又回想客岁之程途,履巉岩,披蒙葺,山高月小,水落石现,娱耳目,悦心志,曾日月之几何?而前事不可复识矣!越明年丙戌,感春露而凄怆,不禁怦然而欲动,思原籍之景况,能不欷歔而生悲?”海南民间家谱的编修始于唐朝后期,这是目前能看到最早的、由吴氏迁琼始祖吴贤秀于806年所撰的《立籍谱序》。
据海南大学邓玲博士介绍,宋元时期家谱的编修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仍如星星之火,仅有少数家族,如陈氏、邢氏、丘氏、临高李氏等开始编修家谱,规模较小,以支谱为多,且多毁于元季兵燹。
海南家谱编修兴盛于明朝,世家大族至此时多已修谱,有个别家族如莫氏,开始编修阖族谱。
清朝家谱的编修日益普及,达到高峰时期,清朝后期不少家谱开始编修阖族谱,实现本家族的大联合。
民国时期各家族续修不辍,且出现南洋华侨捐资修谱及同姓联修等情况。
《张氏族谱》:
常态化、真实化
2014年初,张有文公世系的《张氏族谱》,22卷,竖排,蓝色硬皮包装。这是自明代宣德七年(1433年)首次修谱至今,张有文的后代第15次修谱,平均30余年一次,是迄今为止海南修谱最为常态化的一个家族。而由张岳崧主持的第10次修谱,被族人认为是质量最高的。
嘉庆十八年(1813年),张岳崧在家为去世的父亲张基伟“守制”,应族人之请,主持续修族谱。张岳崧主要厘清谱头和家史源流,具体的事情交给其他族人负责。他制定的《谱例廿则》和《家训十则》对后世续修族谱和为人处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家族源流的原则上,对无法考证的世系,他主张尊重事实,而不是牵强附会。
张有文是张岳崧十九世迁琼始祖,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来琼,任琼山知县。张有文之前,只能追溯到其祖父张永仁,但在以往的修谱过程中,有人将张九龄和张养浩等钱袋历史名人当作本族祖先,以讹传讹,贻误子孙后代。因此,张岳崧主持修谱时,“详加考订,疑者阙之,略者补之,冗者汰之”,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再次强调张氏族谱“始于闽而断”,没有确凿的证据,把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是不应该的。
海南家谱:
私藏胜于公藏
邓玲博士对海南家谱收藏现状做过调查研究,她本人也收集了一些谱牒资料,主要是儋州地区客家人的家谱。据她介绍,海南省档案馆主要收藏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14种海南家谱,海口市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编修的《唐氏族谱》,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总体来说,海南省内外数十家公藏机构(包括公共图书馆、档案馆、高校图书馆)共收藏120种家谱,而海南大学3名私人收藏的家谱超过180种之多。如果把海南家谱的收藏作一个量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海南家谱收藏的重镇并不在公藏机构,而是在私人藏家手里。这也许是海南家谱的收藏状况迥异于山西、上海、浙江、湖南等诸多家谱大省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据了解,周伟民、唐玲玲20年间收藏的家谱约有170多种,将近1000卷(册);而王俞春个人30年来搜集、整理的族谱也有100多种,约300卷(册)。
高校方面,族谱资料主要集中在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海南大学图书馆。
海南大学图书馆对家谱的收集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持谱人以捐赠的方式送给图书馆收藏;二是该馆深入民间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向持谱人出资购买或复印,收藏数量不大,包括12个姓氏的17种家谱,都是1949年以后出的新谱,不属于珍贵的版本之列。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2年开始搜集族谱工作,主要也是通过宣传、征集、购买、捐赠和复制等方式获取,尽管起步比海南大学稍晚,但后来居上。海师图书馆王芹老师告诉记者,海师图书馆馆藏家谱涉及41个姓氏,共有家谱69种、651册。
虽然目前海南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家谱的机构,但个人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歇,除了周伟民、唐玲玲和王俞春不断有相关论著问世之外,周、唐的学生兼助手陈虹也在2008年选编出版了《海南家谱提要》,海大邓玲的博士论文就以海南家谱作为研究对象,海师王芹近年来也与同事发表族谱研究论文多篇。
海南家谱充满“个性”
海南族谱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名望”家谱比较多。
“名望”指名誉和声望。邓玲说,海南名望家谱是指在海南当地具有较高名誉和声望的家谱,主要包括较早迁琼的家谱、望族家谱及名人家谱三个方面。
海南较早可考的家谱是吴、符、林、韦等姓,即开琼州“文运之先”的《吴氏族谱》、记载兴修水利的《韦氏族谱》、海南特有大姓之《符氏族谱》、人才众多的《林氏族谱》。
望族家谱方面,包括“天下无双唐氏,琼南第一攀丹”的《唐氏族谱》、人丁最繁的《陈氏族谱》、名序荟萃的《冯氏族谱》、紫贝望族的《邢氏族谱》等。
名人家谱则主要包括“著绝”之《丘氏族谱》(丘濬家谱)、“忠绝”之《海氏答儿公族谱》(海瑞家谱)、“书绝”之《张氏族谱》(张岳崧家谱)、“诗绝”之《王氏族谱》(王佐家谱)等。
在海南家谱的编修历史上,张岳崧与邢宥同为进士,都是既积极地编修本族家谱,同时,又进行理论的反思,写谱序,写家训等,从而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恐怕是海南其他学者所不可及的。
同大陆其他省份的家谱相比,海南家谱的种类、基本格式、修纂与管理方面,共性居多;在编修方面,一样具有连续性,而且这种连续性在现时代比大陆某些省份保持的更好;在修谱的笔法方面,同样是隐恶扬善。但在具体内容方面,海南家谱具有自身的地域特征。
一是重视追溯迁琼始祖。海南的汉族家谱,都非常重视迁琼始祖的追溯。对于迁琼始祖的记载,在谱序、行略等栏目中都比较详尽。如陈、王、李、吴、符、林、黄、张、周这些海南大姓,无一不重其迁琼始祖的追溯。
二是谱风朴实。谱序实在,不造假,这是反映海南家谱修谱之风朴实的一个方面。不妄祖,不诬祖,这是海南家谱谱风朴实的另一个方面。历史上,丘濬、张岳崧、雲茂琦等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也一贯提倡要写实,不虚妄。
三是记载海外移民。记载海外移民,是海南家谱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一点,已有学者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周伟民在《谱牒:研究海外移民不要替换的实证性文献》一文中,征引了大量的海南家谱中所记载的海外移民史料。
四是多民族家谱并存。从目前资料的收集情况来看,除了海南的苗族尚未发现家谱外,目前所见的汉族家谱只是一部分,相信还有很多的家谱散落在民间,等待收集和整理;回族家谱除了失而复得的《海南崖县三亚港蒲氏简谱》外,聚居在儋州峨蔓地区的被汉化的回族人也进行了《海南蒲氏族谱》的编修;至于黎族,虽则咏谱(口头传唱的家谱)《沃茂》的长篇还在进行整理,但其简本早已呈现。
海南族谱之最
01 最早迁琼的姓氏——王姓。
02 最早修纂家谱的姓氏——吴、林二姓,他们的唐代迁琼始祖吴贤秀、林裕落籍后即着手修谱。
03 迁琼始祖最多的姓氏——陈姓,目前已发现184位。
04 历代考中进士最多的姓氏——王姓,共有11名之多,其中清代的王映斗和王器成为父子。
05 只有一位迁琼始祖但后代人口众多的姓氏——雲、韩、唐、郑。
06 只有一位迁琼始祖而后裔人丁较少的姓氏——海、辜、吕、裴、庞、钱、石、连、阮、祝、欧、华、汤、傅、汪、凌、史、童、戴、殷、陶、严、熊等。
07在全国范围都罕见的姓氏——禤(音“宣”)、英、竺、简、骆、玉、卞、祁、俞、梅、覃、岑、全、官、金。
【陈耿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