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杨曾文:中国禅宗的兴起及主要特色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中国社会科院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

 

  杨曾文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禅宗的兴起及主要特色”做了系统、完整、概要的阐释:1、中国佛教民族化的历程;2、禅宗与外诸宗的共同特点;3、中国禅宗的成立和主要特色;4、禅宗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首先,中国佛教民族化的历程。杨教授说,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在于禅,禅是佛教中国化最为鲜明、最为典型的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借用中国的儒道等系统文化对佛教典籍进行了翻译。南北朝之后,随着南北朝陆续兴起研究佛教经纶的提高,特别是《法华经》、《大涅槃经》、《般若经》等典籍的普遍研究、注释、讲解,促进了佛教对儒道等传统信仰的吸收,呈现了内涵丰富、体系各异的佛教思想。第一,通过对佛教多类经典、教义的研究,确定了以大乘佛教作为中国的主体。南北朝时,出现了“判教”理论,这是受中国传统整体综合思维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影响。第二,般若理论、中道观念与不二思想一同构成了中国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大乘佛教中的般若中观思想得到弘扬和阐释,受到佛教信徒和士大夫的欢迎。《般若经》、《中论》、《肇论》等佛典的翻译,将般若中观论进一步发展,也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受儒家人性论的影响,大乘佛教的佛性论成为众生超凡入圣、觉悟解脱的理论依据。
 

  其次,禅宗与外诸宗的共同特点。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典型,与中国佛教的其他诸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特点。杨曾文教授从以下四大显著特点阐释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共同特点:第一,禅宗与其他诸宗一样,都是按照自己的教义,以一部或多部经典作为本宗派的基本经典。例如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作为本派经典,华严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立教经典,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立宗之基。第二,禅宗与其他诸宗的创始人皆撰有若干注释本派的专著来此来解释本宗派的基本教义理论。第三,中国佛教宗派虽然行法不同,但都提出了一个比较严格的修行程序,例如天台宗所倡导的“一心三观”、华严宗所提倡的“法界缘起法门”、法相宗强调的“一切唯识,转识成智”的思想。第四,中国佛教宗派强调写经、读经、讲经、坐禅、做善事以及积累功德等等日常修道方式。

 
  第三,中国禅宗的产生和主要特色。中国禅宗虽然并非为菩提达摩所创立,然而确定他为初祖,后来相继出现二祖、三祖,中国禅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其中在菩提达摩与慧可、僧粲时期为禅宗成立的酝酿期,道信与弘忍时期为初创期,慧能、神秀时期为南北禅宗并立时期,神会时期为禅宗南宗的独盛期。那么中国禅宗的独特所在呢?杨教授从以下五个层面一一为听众阐释和揭开了禅宗独有的特色:1、中国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禅宗本身自称为“宗”,其他的大小乘佛教宗派称之为“教”。禅宗根据自己的佛教典籍进行以心传心的法脉传承体系。2、中国禅宗强调自修自悟,自成佛道。禅宗从来主张“若有佛性,皆可成佛”、六祖慧能讲道“佛是自性作,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为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的修行主张。3、禅宗主张“定慧不二、佛道不离生活”的修行方式。在初创禅宗的时期,禅宗北宗就强调过“倡坐禅观心,熄灭妄念。”南宗则强调“定慧不二”,禅修无特定的程序、仪轨,主张只要体悟自性就可解脱成佛。同时它将日常的禅修范围更大氛围的扩大。4、禅宗主张“因机施教”。所谓的“门庭施设”,除了面传法外,还借助了手势、动作,乃至棍棒、吆喝等做法来传授弟子。5、玄学化的思辨模式。禅宗与玄学一面吸收和发挥大乘佛性论、般若思想和中观观念。另一面,禅宗崇尚简易,将玄学的思辨模式运用到其中。故而,禅机又被称之为“玄机”、“玄关”。
 

  第四,中国禅宗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杨先生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阐释:1、从禅宗与儒者士大夫的关系来看。禅宗对于中国儒者士大夫有着极其强烈的吸引力,表现在入世与出世的不二中,“即心是佛”;理事体用的思想圆融了玄学的理性,同时,富有机辩的论禅方式符合了将修行融于日常生活的简易要求;而在文化区域中,禅宗寺院往往扮演着地区文化中心的功能;禅僧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禅僧行脚也在文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禅宗适应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理论主张,蕴涵着对民众生命价值的极大肯定。同时,佛法在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张,也密切了佛教教义与社会普通信仰大明的关系,密切了禅僧与农民大众的关系。最后就是禅宗具有极为简易性的优势特色,加之士大夫与普通民众的大力支撑,推动了禅宗在社会上发展迅速,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