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刘立夫:道安《安般注序》发微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刘立夫:道安《安般注序》发微

 

    若乃制伏麁垢,弗刬漏结者,亦有望见贸乐之士,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罗欲罔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着乘。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菩萨者,深达有本,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住理而有非所缘,非缘故无无所脱。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刬矣。然即芸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莹刬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故开士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于玄冥矣。肇自发心悲盟弘普,秉权积德忘期安众,众虽济而莫脱,将废知而去筌矣。是谓菩萨不灭想取证也。此三乘虽同,假禅静至于建志,厥初各有攸归。故学者宜恢心宏摸,殖栽于始也。


  谢敷最大的贡献,是批斥了小乘禅的消极去垢,行罗汉道,所谓“无慧乐定”是也。罗汉道的弊端,就在于未能彻底拔除烦恼的“毒根”,从而“轮回五趣”,不得究竟解脱。谢敷将禅修者归为三类:第一类为无着乘。无著者“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求利他,这是声闻小乘。第二类为缘觉。缘觉者只承认有相,无大悲心,仍为因缘所束缚,亦是自利的小乘。第三类为菩萨。菩萨者“深达有本,畅因缘无”,深明我法二空,故“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从而仅以“四禅”为方便。谢敷推崇的正是菩萨道,认为菩萨的修行以利众生为依托,虽然承认行安般可以逐“驰想”,但这不过是治心的筌蹄。菩萨不沉于“取寂”,更不迷于“取证”,借道家的话,“在游心于玄冥”。谢敷所倡导的菩萨禅,当是“不离世间而求涅盘”、“烦恼即菩提”。


  谢敷的这个注序,不再提“神通”,通篇都贯彻大乘悲智双运的禅法理念。从思想发展的角度,谢敷通过注释《安般守意经》,否认了康僧会所提倡的“苦行禅”、“神通禅”,克服了道安“以道解禅”的局限。当然,道安在《人本欲生经序》最先就提出了“禅智”即禅法与般若的结合问题,但在《安般经注序》中并没有这种结合。道安在《安般经注序》中曾试图区分安般“六事”与“四禅”的差别,在谢敷的这个注序完成后,这个差别在理论上已经不再成为问题。


  从《安般守意经》的三个注序可以大致看出安世高一系的“安般禅”从汉末到东晋的发展轨迹。中国的禅,本来是大小乘并传的,汉末安世高和支娄迦谶的译经各有所重,安世高主译小乘禅,而支娄迦谶主译大乘禅,但最先是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禅独占鳌头,大乘禅法不见有授受者。东晋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随着学者们对般若经典的研习,般若空宗的思想迅速弥漫,大乘禅法逐渐占据思想界的主流。谢敷的注序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特别是鸠摩罗什来华后,大乘的禅法开始了主导的地位。但这并不等于,中国佛教界就不再流行小乘禅。鸠摩罗什指出了小乘禅的不足,但仍然保留了小乘禅的地位。这个问题实际上在道安的经序中已经注意到了。隋代智顗(538—598)创立天台宗,仍然将安世高的小乘禅发扬光大,他的“止观法门”和“六妙法门”正是吸收《安般守意经》而来。禅宗的神秀一系的北宗禅仍然不出安世高一系的小乘禅,惟独慧能一系的南宗禅才真正确立“不立阶渐”的“一行三昧”,最后成为统摄一切三昧的“最上乘禅”。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