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魏德东教授:呼吁早日创建中国的宗教学院

发布者: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魏德东教授(资料图)

 
    2013年的全国两会开幕了,我们在此郑重呼吁,早日创建中国自己的宗教学院。
 

    自2006年开始,受中共中央统战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于每年秋季学期举办“中青年爱国宗教界人士培训班”,每届约有学员55人,均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骨干教职人员,迄今已经举办7届,合计毕业385人左右。这一工作隶属统战部宗教人士培养“百千万工程”,即宗教界与国立大学合作,培训百名左右的国家级、千名左右的省市级和万名左右的地县级宗教人士。在中国人民大学之外,还有许多省市的重点大学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自2012年起,教育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又为宗教人士设立了“宗教学硕士学位”单招班。每年20个指标,学制3年,面向在岗的五大教青年宗教教职人员,单独命题。考取后与统招生一起分配导师,按照统招生的标准培养。目前在人民大学读书的宗教学单招硕士生有19人。

 
    这些活动在宗教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形成了多赢的局面。就宗教界而言,大多数参与学习的教职人员都曾经有过宗教教育的经历,有些也有在国外神学院学习的经历,但在国立大学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绝大多数学员还是第一次。这对于宗教人士开拓眼界,体会当代教育、学术与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其次,五大教的学员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加深了不同宗教间的相互理解;“世界宗教史”、“宗教与当代社会”等系列课程的开设,使学员对于自己的宗教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有了系统而明晰地了解,促进了宗教宽容。而对于大学而言,身着不同宗教服装的教职人员在校园内衣袂飘飘,丰富了大学的内涵,普通大学生减少了对宗教的陌生感,也有了直接感受宗教精神的机会。对于社会而言,宗教人士进入高等院校又是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生动体现。


    如何理解国立大学参与培养宗教人才?笔者体会,这里孕育着中国式的“宗教学院”的雏形。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重要源头就是中世纪的神学院,而今天世界著名的大学,也都有高质量的神学院。神学院的培养目标自然是某个宗教的教职人员,但近30年来,具体情况也有变化。一是在神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很多神学院都有对其他宗教的研修内容;二是出现了不同宗教的神学院集中办学的神学教育联盟,而且都与著名大学毗邻。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芝加哥大学校区旁,都分别有这样的神学院联盟,各自有七八个神学院集中在一起,不同神学院之间、神学院与大学之间,资源共享。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已经近似于跨宗教性质的宗教学院。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大学与宗教教育是相当隔膜的。大学直接参与培养宗教界人士,更是匪夷所思。其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素质。如果教职人员的文化水准不高,就不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信仰与灵性需求;而公众缺乏神圣性追求,内心就会躁动不安,整个社会也就丧失了安定的基础。这是中国经济基本现代化之后,整个社会遇到的一个挑战。


    国内大学与宗教界的隔膜,还迫使很多宗教人士到国外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教育的局限。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与整个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宗教教职人员,还得发挥国内大学的作用。


    很显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诸多高校参与举办的宗教人士培训班、宗教人士硕士学位单招班,实际上已经孕育着中国模式的“宗教学院”的雏形。这种宗教学院不是服务于某一宗教,而是所有宗教;其办学目的不是发展某一种宗教,而是将所有的宗教都看作人类的灵性文化,为提升全体公民的精神与灵性需求服务。这样的宗教学院将是中国模式的,也是领先世界的。

 
    我们期待中国的宗教学院早日成立。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