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胡中才:源于襄阳 成于襄阳——浅谈道安般若学与荆州新学的渊源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胡中才:源于襄阳 成于襄阳——浅谈道安般若学与荆州新学的渊源

 

  在劝说众生宅心本无,修心养性方面,道安又改造王弼“了悟”认识论,创立了自己的修炼方法。王弼在创立“贵无”理论时,对众生如何了悟“无”的实质,也有自己一番理论。他在《老子指略》中谈了修心养性的方法,即“执古御今”和“崇本息末”。所谓执古卸今,即遵循古已有的“道”,来认识、治理当下的万有变化。中土习称金、木、水、火、土为“五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王弼在《老子指略》中称:“天生五物,无物为用” 。意指万物必须以无为用,“无”才是万物之母。又称:“圣行五教,不言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王弼对此语的解释是:圣人都是行不言之教。可道、可名皆指可识可见的万物,并非常道、常名。“常道”、“常名”才是五教之母。那么,五物之母、五教之母又是什么样的呢?王弼继续解释说:“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刚;五教之母,不曒不昧,不恩不伤。……故古今通,终始同,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谓“常”者也。无味之状,温凉之象,故‘知常曰明’也” 。这里所说的“母”即“本”,王弼所叙即“返本”之意。所谓崇本息末,即遵崇万物的本原,安定人心,遵循自然规律来认识、治理万物之变化。王弼在《老子指略》中称:“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不以为为事,则不败其性;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崇本以息末……” 更是强调“返本”之意。道安在《安般注序》中也提出了“执寂御有,崇本以动末” 的观点,认为只要心神安宁无杂念地去认识、治理有形物体,就能够尊崇万物本原而控制万物。而且道安也同样以“可道”和“常道”来衡量众生的修养。道安认为,“可道”和“常道”是两种智慧。“可道”之智谓俗智,靠言语表达、传授;“常道”之智谓佛智,是不能用言语表达、传授的,只是在众生心中存在。“可道”之智和“常道”之智在众生心中同存。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称,“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 。“可道”之俗智常人皆知,而“常道”之佛智,就是体会“本无”的智慧,就是“般若”。只有这种智慧才能帮助众生进入佛的境界。也就是道安所说的:“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 。 在道安看来,常道之佛智无形无名,是一种体会,是一种直觉,是一种了悟,是一种进入成佛境界的功夫。对于众生如何从可道进入常道,对王弼的“崇本息末”又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对自己所立的“本无义”又谓:“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盖此之谓也” 。又说明了万物赖以产生、存在的依据、根本是“无”和“空”,但虚无之中是不可能产生万物的,不能说万物由“无”生。意思是想劝说众生不要执着具体事物而不放,如果众生思想上领悟“本无”的道理,就会消除执着之心,解脱精神烦恼。从而逐步进入常道。


  道安以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释解释般若学,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玄学家们论述的“本”、“末”,解释成佛学家的“真”、“俗”,本为真,末为俗。道安的“本无”应用了王弼的“贵无”思想,又不等同于王弼的“贵无”。道安以“无”释“空”,又不等同于“空”。道安以“无”释般若性空,实际上是“洋为中用”,大胆革新。通过道安的创新,“本无宗”理论既像印度的般若思想,又像中国的玄学思想;既不同于印度的般若思想,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准确地定义,是印度般若思想和中国《老》、《庄》、《易》思想的合流。就是这种合流,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东晋乃至东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土的上层社会“佛玄双谈”。道安成功地融合了儒道释三教,使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从此成了中国主流文化之一。


  道安所创立的般若理论,是在王弼玄学基础上的延续。这样,道安的般若学就形成了一个文化渊源链条:以襄阳的荆州官学为代表的“荆州新学”儒道兼综——王弼儒道融合的玄学——道安在襄阳融合儒道佛的般若学。所以,道安虽是佛道儒形成合流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但儒道融合,王弼是做了前期工作的;在王弼之前,襄阳荆州官学的宋忠、王肃、王粲等为代表的荆州学派也是作了铺底的。所以,道安以玄释般若与襄阳文化底蕴有着密切关系。道安般若学源于襄阳,成于襄阳;佛道儒三教融合,始于襄阳,成于襄阳。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