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刘长庆:由随感而发到自觉规范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尽管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但其根本的思想方法却是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这一思辨方法必然要求人们在玄学清谈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废“言”然后得“意”。这一思辨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其结果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言”、“象”,表现出最丰富、最深邃的意旨,并在“得意”之后迅速忘掉“言”。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时风:崇尚简约。因此,玄谈的语言特别注重清通简要。这一特点,不仅要求语言本身的精简,而且还要求在简练中抓住事物要领,简约机巧而意味深长,哲理精微而内涵丰富,能够片言析理。这种清谈的语言特点,影响到文学上,就成为文章的特色:文笔简约,重在自然,哲理精微,内涵丰富。玄言清谈在社会上的盛久不衰,造成了文学简约风格的长期流行。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释道安,不仅其佛学思想受到了玄学影响,其翻译文体思想也同样受到了玄学影响。如果说玄学家的“以无为本”的思想对释道安创立“本无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话,那么玄学家崇尚简约机巧的文风,对他关于佛经译文的看法也必然会产生巨大影响。入长安之前,释道安主要是通过前人译本进行佛经研习并作注释。作为佛经的研习者,释道安当然希望译文“言准天竺”,“贵本不饰”。然而,当他通过会译研究同本异译的般若经典时,深深感到还是“言少事约,删削复重”的《放光》译本“事事显炳,焕然易观”,符合时人阅读口味,优于“因本顺旨,转音如已”的《道行经》译本和“言准天竺,事不加饰”的《光赞》译本。特别是当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并制定了“五失本”原则之后,仍然允许佛念的翻译“损可损者”、“五失胡本”。这除了佛念精通梵汉、文字娴熟之外,同时也表明释道安的内心深处渴望文字简约的心结,可见魏晋玄学的文风对其影响之深。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释道安为什么在规定译者翻译不能“失本”之后,又出现了允许“失本”的情况。当然,释道安特许的条件非常严格,允许的范围也十分有限。
    
    佛、道之争是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引起的。西晋时时期,佛家帛远与道士王浮论佛道优劣,导致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贬抑佛教,争论开始。其实,“老子化胡”之说在东汉末年已在社会上流传,东晋以后日益激烈。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地位之争、两种文化之争、政治利益之争,但主要是势利与声誉之争,而在根本教理教义方面的争论则较少。道教是东汉顺帝(125-144年)时期形成的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佛教却是由印度传入的,其大量译经则是在汉恒帝(146-167年)末年以后出现的。在本土出现时间的先后也成为道教攻击佛教的重要证据之一。作为外来宗教,其教义经典不是本土生长,需要从国外翻译过来,这本身就容易作为把柄遭到道教的攻击。若译本不能完整传译、或对原文断章取意,更易成为攻击对象。全译经典,有利于教义教制的完善。所以,作为译者,必须保证佛教经典传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把佛经原汁原味地传译过来,不做任意删削和文饰,这不仅是正确传达佛陀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减少或避免道家非议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在慧常翻译《比丘大戒》时说服释道安接受译文保持原文朴质风格的事例中得到验证:“译梵为秦,东教之士,犹惑非之,愿不刊削以从饰也” 。这场辩论也成了释道安翻译态度的转折点。可以说,佛道之争,促使释道安坚定了译文宗本的思想,也是他提出“五失本”翻译原则的重要原因之一。


    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散见于他所作的各种经序(跋)之中,经过梳理发现,他对佛经汉译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随感而发到自觉规范的发展过程。具体地说,入长安之前,释道安在佛经译文的质朴和文饰的问题上,观点并不十分明确,甚至有矛盾之虞;入长安之后主持佛经翻译时期,出于规范和指导翻译活动的考虑,他的态度变得明确起来,即主张译文质朴全译,反对译文删略文饰,同时又具有十分有限的灵活性。促成这种发展的既有翻译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翻译外部生态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释道安经历的时期不同,即避乱时期、襄阳时期和长安时期。不同时期,其参与佛经活动的身份和角色并不相同,如读经、注经和主持佛经翻译,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对译文的要求和评价也不相同。二是释道安审视译文的视点变化。视点不同,即使对同一篇译文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总的看来,他的视点是在“原文——读者”之间移动。从读者视角看,简约美饰的文体更符合时人普遍的阅读口味和阅读习惯;而作为佛经的研习者和翻译的主持者,则更希望译文接近原文,不能随意删削,只有原原本本“了不加饰”的译文才能完整传达佛陀意旨,这样的译文,即使敦朴反复,也更有研究价值。三是魏晋玄学思想和本土道教的影响。玄学从简的文风,影响了释道安对译文文体的态度;而来自本土道教的竞争,又使得佛经译文不得不“案本而传”。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释道安独特的佛经翻译思想,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宜简单的定性评价。笼统地说释道安主张译文删削与否、失本与否、从质或从文、直译或意译等,都有所偏失。只有综合考察,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释道安的翻译思想,并做出合理解释。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