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袁仕萍:法汰晋土弘法时间稽疑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高僧传•卷第七•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记载:“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竺法汰受业,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辨辞清珠玉。”“志学”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志学之年是指15岁。道生“便登讲座,吐纳问辨辞清珠玉”的时候是15岁,在此之前拜法汰为师而出家。据《佛光大词典》查,道生生卒年是公元355和公元434年。道生拜法汰为师至少是在15岁之前即公元360年。道生出生到后来因顿悟说遭众议而游学一直是在江南,随法汰改俗归依,付膺受业很有可能是在晋土,因为晋土有良好的受教环境,而此时北方却是冉闵之乱,寇贼纵横,按照前三则的考察,法汰此时还在北方颠沛流离,道生舍近求远舍安定求动乱环境拜师都不可信。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猜测,法汰至少在公元36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已经到了晋土并且开始弘法。


  根据第四第五则的记载,我们可以推论,法汰到晋土弘法至少是在公元358或者是360年已经来到晋地。也就是说法汰在公元365年道安新野分张徒众,派遣法汰到扬州之前,法汰已经到过晋地弘法。有两则资料确实记载法汰在新野诣扬州之前已经南游晋土。


  梁代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后避难潜于濩泽。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安后从之受业。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相见欣然,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


  同传同卷《晋飞龙山释僧先》记载:“(先)学通经论。值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游想岩壑,得志禅慧。道安后复从之,相会欣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新悟尤多。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曰:‘且当分折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先乃与汰等南游晋平,讲道弘化。”汤用彤校注“平”疑是“土”字之误。同时又记:“又有沙门道护,亦冀州人,贞节有慧解,亦隐飞龙山。与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靖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飞龙山,在今河北石家庄西南,亦即获鹿(今鹿泉)、元氏之间。按:飞龙山,一名封龙山,《佛光大辞典》据《读史方舆纪要直隶真定府元氏县》,认为该山在今河北获鹿、元氏间。谓山势如卧龙欲飞举状,峰峦错列,林泉幽奇。历来为高士隐居之所。据说这里还留有道安隐居时居住的寺庙。道安、道护、法汰到飞龙山的具体时间,有《高僧传》中「释僧先」的本传作参考,在道安太行恒山创寺之前,道安太行恒山创寺有慧远拜师为参照,可以肯定是道安公元354年的事。几位名僧相聚飞龙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格义的争论;一是大家的共识:分头弘法。这两件大事促使法汰一度没有跟随道安弘法,而是南游晋土。也就是说法汰在公元354年,当道安在恒山(不是今天的山西恒山,而是河北境内,参见本人拙文《道安僧团管理初探》)时,已经南游晋土。这样就为第四第五则资料找到了依据,与第一二三则的记叙也不互相矛盾了。至于法汰南游晋土,讲道弘化有多长时间,应该是道安一行到陆浑,即公元362年道安率众南下避难于王屋女休山很短时间继而渡过黄河的时候,公元362年与364年之间。“道安一到陆浑,便很快同早已‘南游晋土’的法汰会合了。”,然后一起随道安僧众五百余人南下到新野,随法师教而诣扬州,再到建康,“道播八方,泽流后裔。”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法汰到晋土弘法至少是在公元358或者是360年已经来到晋地。也就是说法汰在公元365年道安新野分张徒众,派遣法汰到扬州之前,法汰已经到过晋地弘法。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