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何石彬:汉、藏佛教演进路向之比较及其对生活禅的借鉴意义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关于汉、藏两系佛教在上述演进历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理论形态特征,在两系佛教的革新性人物——宗喀巴与六祖惠能那里体现得尤为突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重在整顿、重建佛教的戒律系统,并致力于对印度佛教教义与修行方法的系统性总结,融汇显、密教法而建立次第严整的佛教修学体系;而六祖惠能对传统佛教的革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为,从“不立文字,顿悟成佛”出发,以自性自悟来统摄一切传统的修持形式与修持内容,并以中道不二为指导,对读经、坐禅、出家、戒行等传统佛教繁琐而艰苦的修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性意见,从而开创了简便易行的禅风,更好地适应了人们追求超越的精神需要 。就经典著作而言,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可谓藏传佛教的集大成之作,而其正是以将印度佛教的精义与教法统摄为次第严整的修学体系为主要特色的;而在汉传佛教中,则出现了在修行理念、修行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高度中国化的中国人自己的佛经——《六祖坛经》。


  当然,就继承佛陀本怀与佛教之根本精神而言,汉、藏两系佛教并无二致。并且,在二者的演进历程中,佛教修行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均逐渐得以凸显,这就是如何实现当生成就或一期成办的问题。所谓当生成就或一期成办,是指修行者力求在当下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以最为有效的修行方法与修证途径达成了生脱死乃至成佛的终极目标与使命。这可以说是一个关乎个人修行之保证与佛法慧命之传承的根本性问题。对此,藏传佛教以通过修持显、密教法而“即身成佛”的途径加以解决;而汉传佛教的禅宗与净土宗则分别通过“当下顿悟,见性成佛”与“当生往生成佛”的方式加以解决。


  就整体演进路向而言,笔者认为,汉、藏两系佛教分别对印度佛教采取了不同的提问方式及继承发展模式。汉传佛教的基本提问方式是:印度佛教的宗要或核心是什么,本土的修学者如何以最适合自身的方式与途径而达到之;而藏传佛教的基本提问方式是,印度佛教的主要成果与修行方法有哪些,如何将其更为合理地统摄于修行者的整个修学历程之中,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次第分明的修学体系。简言之,相比较而言,汉传佛教重佛之“心”,由“心”而立“法”;藏传佛教重佛之“法”,由“法”而明“心”。由于上述思维方式的差异,汉传佛教形成了重圆顿、重简捷、重灵活性的修持理念与教化风格;而藏传佛教则形成了重传承、重次第、重体系的教法特色。


  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汉、藏两系佛教的相互交流与借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并构成了当代佛教长足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而二者共同的终极追求与各具所长的教法体系及教化风格则为这种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思想基础。这里仅就藏传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系统略谈其对生活禅发展的借鉴意义。在藏传佛教中,菩提道次第系统发端于“前弘期佛教”早期的阿底峡尊者,后经噶当派的有序传承与不断完善,至宗喀巴而臻于大成。其以“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即将一切经论之教言用于实修)”为根本指导思想,将佛法之核心总结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与性空正见,并以“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为基本修习次第,展开为一个十分详尽、细密、严整的佛法修学体系。首先,提出,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这一次第安排既继承和集中体现了汉传佛教宗门与教下及禅法顿、渐二宗之精义,亦与菩提道系统的修行理念有着一定的相近之处,即将菩提心与般若正见作为佛法修行的根本与基础,同时也反映了佛教修行自发心而至见、修、行、果的一般内在规律。当然,对于大多数佛教修行者而言,菩提心的真正发起与般若正见的真正树立均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须有一个系统的闻思与修证过程。因此,如何将所提出的修学纲目具体化为合理有效的修学体系,从而使每一次第的修行落到实处、有所保证,可以说是生活禅进一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这方面,藏传佛教的菩提道系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详尽而细致的教授和引导系统(如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之《菩堤道次第掌中解脱》即为其中较流行者),以为不同层次的修学者提供切实的指导。这对于生活禅修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在继承祖师禅生动活泼的禅风与教化风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学体系建设,从而实现灵活性与体系化的有机统一,这对于适应现代不同修学人群的需要、增进生活禅在当代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普适性,当是有所裨益的。其次,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重心与关要所在,这是汉、藏两系佛教的一种基本共识;而菩提道系统将出离心的发起作为菩提心建立之基础,这也可视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定见。因此,对于具有鲜明的人间佛教旨趣的生活禅而言,如何妥善处理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达到二者的融合与统一,并避免、纠正一些修学者所出现的某些偏误理解(如认为修学大乘佛法无须发出离心,将菩提心的见行与一般的人天善法相混同,将发出离心与建设人间净土对立起来,等等),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再次,对于大多数佛教修学者而言,如何处理好“学”与“修”、“知”与“行”的关系,即将听闻佛法、学习经论与修行实践有机融合,将佛法之理有效地落实于修证与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生活禅的修行也是如此。在这方面,菩提道系统“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思想无疑提供了一个十分合理、有效的思路,对于大多数修学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以上仅为出于推进生活禅长足发展的热忱而发之一管之见,恐多为门外之谈,不当之处,恳请净慧老和尚及各位师长予以批评、指正。净慧法师净慧法师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