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汪海波:襄阳“浮屠祠”模型再探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笮融的雕像应该是文献所载早期的佛像,而实物遗迹今发现最早者当属上文所提到的山东沂南,发掘的东汉墓中的供养童子像和戴华盖而坐的“神像”足可参考。汉代流行的画像砖和石刻画受到神仙思想的影响,每每出现东王公、西王母,或肩生两翼的羽人、神仙。这件立像腰下蓬大的裙裤及足覆,类似传统汉画中的贵族或神仙。圆光是佛教造像的特征,有学者称它是“神仙般的佛像,或佛像般的神仙”。它是汉地早期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佛教造像,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山东是黄老之学的发源地之一,至东汉初,济南阜陵广陵及荆楚诸国王均信方术,当时方士仙道盛行于淮济一带。佛教初来,亦被视为一种道术,因而彭城、广陵间,亦盛行其教,此教当时极可能只有经典,而无图像蓝本。沂南古墓的年代约在桓帝时期,笮融的彭城或楚王英的彭城,即今徐州,距离沂南不过一百余公里。笮融所立的浮屠铜人,桓帝所铸的黄金佛像,如果在没有图像蓝本之下,一定是继承传统道家思想,再揉杂一些初来的浮屠意识,而形成一种似佛似仙、非佛非仙的式样,因此形成了沂南画像的风格。


  襄阳出土带羽翼的供养童子造像,也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此前在洛阳汉魏故城曾发现几乎完全相同的带羽翼的供养童子造像。它的功用应该是引领佛教徒的统一“法器”。襄阳自古有过“穿天节”的特殊民俗。《鸡肋编》记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如此看来,供养童子像穿孔佩带符合当地民俗,这种造像就是那个时期楚人的创作,也是佛教意识结合当地文化观念发展演变的产物。它蕴含多重意义:对浮屠的供养和祈求吉祥,对于生者有求子多福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死者有超脱轮回,迎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寓意。


  浮屠祠模型本身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羽人是东方巫术信奉的产物,那么供养童子形象究竟是由外传内还是由内传外?众多的熊的造型意味着什么?都有待考证。浮屠祠模型的发现对于早期佛寺建筑、佛教信仰和佛教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