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李万进:道安禅学思想研究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对于般若的基本界定,道安认为“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道之根也”,般若尽管是梵文的音译,翻译为汉语就是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而是出世间的智慧,因此不通过禅学理论的修习与观照,那么就无法获得般若之智。对于此,道安引入了法身、真际等印度佛学的概念,并进而认为与般若相对立的就是痴迷,所谓“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显然道安在这里已经开启了日后中国佛教理论一直关注与讨论的中心话题——心性的觉与迷的问题。这种觉与迷而论般若与禅学的关系,其落脚点与重点在于般若之智,“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彻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彻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彻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道安为中土人士描述了般若之智的圣境,这是中土文化与思想完全没有的内容,所以道安由此得出了“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的结论。不过,道安的禅学思想不为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在阐释禅学与般若的关系时,进一步展开了对于禅定与般若之智关系的论证:


    十二门者,要定之目号,六双之关径也。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用疗三毒,绸缪重病,婴斯幽厄,其日深矣。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蔑知为苦,尝酸速祸,困惫五道,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哀倒见之苦,伤蓬流之痛,为设方便,防萌塞渐,辟兹慧定,令自浣涤,挫锐解纷,返神玄路。苟非至德,其道不凝也。夫邪僻之心,必有微着,是故禅法以四为差焉。贪淫囹者,荒色悖烝,不别尊卑,浑心耽勉,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虚迷空醉,不知为幻,故以死尸散落自悟,渐断微想,以至于寂,味乎无味,故曰四禅也。瞋恚圄者,争纤介之虚声,结历世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友腐于纵忿,含怒彻髓,不悛灭族。圣人见强梁者不得其死,故训之以等。丹心仇亲,至柔其志,受垢含苦,治之未乱,醇德邃厚,咒不措角,况人害乎?故曰四等也。愚痴城者,诽古圣,谤真谛,慢二亲,轻师傅,斯病尤重矣。以慧探本,知从痴爱,分别末流,了之为惑,练心攘慝,狂病瘳矣,故曰四空也。行者挹禅海之深醴,溉昏迷之盛火,激空净之渊流,荡痴尘之秽垢,则皎然成大素矣。行斯三者,则知所以宰身也。所以宰身者,则知所以安神也。所以安神者,则知所以度人也。然则经无巨细,出自佛口,神心所制,言为世宝。慧日既没,三界丧目,经藏虽存,渊言难测,自非至精,孰达其微?于是诸开士应真,各为训解,释其幽赜,辩其差贯,则烂然易见矣。穷神知化,何复加乎?从十二门已后,则是训传也。凡学者行十二门,却尽神足,灭外止粗,谓成五道也。三向诸根,进消内结,谓尽诸漏也。殆入尽漏,名不退转。诸佛嘉叹,记其成号。深不可测,独见晓焉,神不可量,独能精焉。陵云轻举,净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浅者如是,况成佛乎?是乃三乘之大路,何莫由斯定也。自始发迹,逮于无漏,靡不周而复始。习兹定也,行者欲崇德广业;而不进斯法者,其犹无柯而求伐,不饭而徇饱,难以获矣。


    道安的禅学理论应该说就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之上,并认为“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其效用在于“用疗三毒,绸缪重病,婴斯幽厄,其日深矣。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蔑知为苦,尝酸速祸,困惫五道,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这样道安的禅学思想再次印证了禅学与戒定慧三学的关系,同时道安尽管尽量要划清禅定之境与修仙的道家之境的界限,但是在这里还是化用了《老子》一书中如春登台的典故,以来向中土人士说明禅定的境界。所以可以认为“禅法思想和般若思想就是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梗概,也是道安‘普度众生’的方案,道安宣扬的‘本无’思想是禅法的指导原则和所要追求的目标,而禅法是契合‘本无’的法门和途径。” 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道安在这里强调般若思想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认为愚痴与智慧决定了行为的垢正、邪净,般若智慧是禅修的指导,统率着具体禅观的修行。也就是说,禅修必须与般若智慧相结合。另外,由于道安的般若思想深受先秦道家‘无为’说与魏晋玄学‘本无”说的影响,因此它的禅法也明显地表现出本无思想的特色。” 正是在这种玄佛合流、以玄解禅的社会背景中,道安强调的禅学思想的佛教本身的特色呈现出一种平章华梵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道安所认为的“习兹定也,行者欲崇德广业;而不进斯法者,其犹无柯而求伐,不饭而徇饱,难以获矣”。从中印文化的交流,以及而后千年间的佛教理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佛教宗派的产生与形成来看,道安的这种弘法模式可以说是开其先河的。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