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姚彬彬:略论道安对大小乘佛学的融贯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道安之大乘般若学思想除了明显受到彼时玄学风气之影响,亦将之与小乘禅观之境界论联系起来,他在《道行经序》中说:“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千行万定,莫不以成”。 显然,在道安看来,“千行万定”不出乎止观二行,这都需要借助般若而成就。以止观贯通诸行,又以诸行联系般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摄,即以般若为千行万定的基础,反过来又通过千行万定成就般若。 汤用彤先生亦指出:


    安公可谓自禅观以趣于性空者也。《阴持入经序》作于濩泽。有言曰:“以慧断智,入三部者,成四谛也。十二因缘论净法部首,成四信也。其为行也,唯神矣,故不言而成,唯妙矣,故不行而至。”《地道经序》(亦作于濩泽)亦曰:“其为像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辩之者几矣。恍忽无行,求以漭乎其难测,圣人乃为布不言之教,陈无辙之轨。”《安般注序》(不悉作于何时)曰:“寄息故无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在《人本欲生经注》内释想受灭尽定曰:“行兹定者,冥如死灰,电霆不能骇其念,火燋不能伤其虑,萧然与太虚齐量,恬然与造化俱游。”所谓无言无为,静寂逍游,语虽出者于《老》《庄》,而实同于安公之般若。盖“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道行序》)“泊然不支,湛尔玄齐”(《随略解序》),亦何异于冥如死灰。故安公之空,发于禅也。


    道安视禅定境界即为般若智慧之呈现,由此,小乘禅数学之境界论与大乘般若学的存有论,在道安的思想体系中紧密地融贯而为一体。


    在道安所处的东晋时期,佛教经典之传入尚不完备,而大小乘学说的系统判分与中观般若学的全面绍述,至其逝后多年鸠摩罗什来华时方告完成。道安的佛学思想,应该可以说,乃是在缺乏充足经典条件下的摸索过程中的尝试性理论建构。道安的佛教思想探索虽未必尽然合乎印度原意,其与玄学思想的融汇,却正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先河。汤用彤先生评价说:“在两晋之际,安公实为佛教中心。初则北方有佛图澄,道安从之受业。南如支道林,皆宗其理。后则北方鸠摩罗什,遥钦风德。南方慧远,实为其弟子。盖安法师于传教译经,于发明教理,于厘定佛规,于保存经典,均有甚大之功绩。而其译经之规模,及人才之培养,为后来罗什作预备,则事尤重要。是则晋时佛教之兴盛,奠定基础,实由道安。” 如是云云,诚可作道安平生之定论。而安公融贯小乘禅数与大乘般若之思想,其中诚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与调合性之一大特征。后世唐代宗密有“禅教一致”之论,以禅境与教理可相互印证,为后学所宗仰,而斯说之渊源,显应溯于道安。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