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祁志祥:道安的美本体论溯源及其审美方法论影响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则秽恶并起,垢累兹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同尘,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乎!(《维摩经注•佛道品第八》)


    邪正虽殊,其种不异。何者?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由邪起,善因恶生。故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同上)


    这样,僧肇就把庄子的“齐物”思想与般若学、中观派的双非论、无二论(无差别论)、平等


    观、毕竟空观融合了起来。美与丑如同真与假、善与恶、秽与净、恼与乐、色与空一样,都


    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化。非色、出世固然具有“越俗之美”,但如果把它绝对化,生出“我执”,也会变成迷妄、痛苦之丑。世间物色固然秽恶,但如果处有不有,看到它假有性空,秽土也会生出莲花。由此,僧肇提出了大乘菩萨的做人之道,亦是大乘修行者的修行之道。《般若无知论》:“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通泊)尔而来,恬然无为而无不为。” 《维摩经注•菩萨行品第十一》:“佛无定所,应物而现,在净而净,在秽而秽,美恶自彼,于佛无二。” 《维摩经注•佛国品第八》:“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般若、中观之智不落一边,圆活无碍,以此智修大乘行者,当破除小乘执着区别于“有”的“空”见,“心无定所”、能净能秽,“和光同尘”,虚与委蛇,“随物而变”,即色游玄,亦僧亦俗,如此才可成就无上寂灭妙道。


    僧肇的人格理想,是《维摩诘经》中的大乘居士维摩诘。显然,这种人格理想是契合魏晋士大夫体不离用、执无御有的做人理想的,甚至可以说是这种玄学理想的佛学改造和变种。而这一切均可在道安“玄览莫美乎同异”的论断中找到根据。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