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理净:道安大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道安大师是中国佛教早期的主要翻译家之一,共计译出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约百馀万言。由于秦王苻坚的护持,道安主持数千人的大译场,一时中外翻译人才云集,由道安亲自指导,选经翻译,并对所译经典详加校订,一一作序。所译经典主要以小乘说一切有部为主,兼及部分大乘佛经。由此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翻译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佛经翻译家,道安组织、参与大量译经活动,首倡“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其译着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其“五失本,三不易”翻译理论对后来译经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原则。所以梁启超先生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说:“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坚时代之译业,实由彼组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云》之创作,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也。” 可见,道安翻译思想及其译着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之大。


    道安大师“五失本,三不易”理论的提出,是经过大量翻译实践与长期的理论探索,《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首次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中“五失本”概述了从梵语到汉语翻译,有五类情况使得译文不同于原文,但为使得译文可读,非“失”不可;而“三不易”阐明了由于时间、空间、佛学造诣差别造成的翻译中的困难。所谓“五失本”者,一失本“胡语尽倒,而使从秦”:是从两种语言语法结构角度论述的,说明了梵语和汉语的语言习惯不同,提出翻译必须遵照汉语习惯;二失本“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是从直译和意译两方面关系,指出梵文质朴,翻译中必须加以文饰,主张译文的“文”“质”;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多有赘述,翻译中应删繁去冗,以求简单明了。由此可见,道安在佛经翻译草创阶段提出的五失本,蕴含着我国古代翻译理论中朴素的“意译”思想。此外,道安的“三不易”理论首次揭示译经的可读性,在客观上以汉语习惯为依据,使译文尽可能顺畅流丽,不同于之前译经“忠实佛旨”的原则。是一种理论上概括文体、文质和文意的翻译方法论。如《历代三宝纪》中说:“安每称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对后来佛经翻译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继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后,先有彦琮之“八备”,“十条”,后更有玄奘之“五不翻”,此皆是一脉相承。就在参加罗什译经执笔的僧睿(道安弟子),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作为译经原则。如在《出三藏记集》中说:“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 僧睿谨尊先师教诲,其译经深受罗什认可。此也说明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对中国佛教译经事业产生的影响之深远。


    综观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说明,道安大师不仅对中国佛教之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而且其思想对佛教中国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由于道安大师的“本无宗”的思想提出,推动了佛教“般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僧尼规范”和“统一释姓”引导了中国佛教僧团和丛林建设的形成;“五失本,三不易”更加是中国佛教翻译事业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综理众经目录》是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驱。根据史料考证,道安大师不仅是著名的佛教高僧和佛教翻译家,而且也是著名的佛教教育家和佛学理论家,同时也著名的中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道安大师不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而且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和民族发展具有很大贡献!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