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理净: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的禅法特色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据《传法宝记》记载,道信禅师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 采用定居的传法方式。这种传法方式对后来禅宗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游化为务”的传法方式,使得禅师居无定所,在从达摩到僧璨皆是一脉相传,自道信定居双峰山后出现了“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 的盛况。为了能保障五百多人的禅修和生活,道信禅师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举”的禅风特色,使得修禅的同时结合劳作,既能调解修禅者单调无味禅修生活,又能自己保障大众的生活所需,可以说是一举双得之举。如《传法宝纪》记载,道信禅师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 这里的“作”即作务、作役,也可泛指一切劳动。这里“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禅师及其门徒不是完依靠信众施舍和官府供给,而是通过寺院大众自己的劳作来解决饥寒问题。   


    按照印度佛教的制度,出家僧侣不得劳作,以托钵乞食为主要方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逐渐形成和僧侣人数的增多,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僧侣“或垦殖田圃”,“或商旅博易”,“或矜持医道”等“肆力以自供” 的现象。虽然如此,但从达磨到慧可、僧璨前几代禅师依然遵循印度佛教制度,奉行头陀行,以苦行节欲,一衣一钵,托钵乞食为生。自从道信禅师在双峰山实行农禅并举、自食其力开始,后来的中国禅宗沿袭了这一制度,实行“农禅并重”的禅宗风尚。这样不仅解决了寺院僧众的吃饭问题,也为僧众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弘忍大师不仅继承、发展了道信禅师的禅法思想,而且将“农禅并重”的创举发扬光大。倡导“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道信禅师开创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风尚,在弘忍大师及其后来禅师的继承发扬下,至百丈怀海更将“农禅并重”制定为丛林制度,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风,以致“农禅并重”的精神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中国禅宗思想的发展是经过慢长的历史长河,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禅宗思想体系。其思想含有多元化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禅宗思想是从慧能以后形成,认为“五家七宗”是中国禅宗思想的标志。但五家七宗的禅法思想皆出自慧能大师的“南宗禅法”,而南宗禅是对“东山法门”禅法思想特色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所创立的“东山法门”,对后来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