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宋喜顺:“东山法门”禅宗史地位重估及出现的问题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东山法门”在“史学派”这里,又是另一个面目。史学派在重新发现北宗的过程中,在他们的话语叙述中重新还原了四祖与五祖的思想,这似乎有助于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东山法门”的重要 。但事实是,“东山法门”却正是在这种史学的研究中被孤悬了:其一,关于“东山法门”与达摩禅宗的联系被切断了。因为目前他们倚重的这些北宗资料中关于道信与僧璨的资料不够翔实,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证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但问题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以“怀疑批判”的精神直接否定二者,也就否定了“东山法门”与楞伽传统的禅法关联 。其二,“东山法门”之后天下禅宗的版图描述是“史学派”的一大功劳, 他们祛除了由南宗所构建的五祖与六祖单线传承的虚构神话,重新还原出了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叶五祖之后,六祖正式确立(为慧能)前的唐朝禅宗发展版图。但新的问题是,史学派认为这些禅宗派系未必与“东山法门”有直接关联。 其中一个罪证就是十大弟子 的各种说法均不相同,进而认为更多是后来宗派为了攀亲而作的修改。于是最重要的一派“牛头宗”被独立出来。“保唐宗”的禅法也被认为与“东山法门”的关联不大,同样可疑。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样的质疑中,“东山法门”被“史学派”们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却又被孤悬,斩断了前根,去掉了后尾,对它的价值重估让他再一次置身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其重要性和地位的确立再一次被延宕。


    可能的解决之道
   

    关于其解决。我们可以先看一段中国古代史的公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以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古史辩派”史学家,他们以现代科学的旗号,以“历史演进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历史,掀起对中国古史与古书的辨伪浪潮。他们确实重新发掘了新的历史资料,祛除了一些陈陈相因的神话,但不可否认的是,过于执著于历史事迹的直接证明,将一些本有的事实也一并抛弃掉。结果,以鲁迅的话就是“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而在过于迷信传统史学与“疑古派”二元对立之间,却还有另一派,那就是历史学家蒙文通的方法。蒙文通不执著于两端,对于流传的古史资料以及神话碎片并不全信,也没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局部的矛盾而如“古史派”那样对全盘作激进否定。而是将所有这些资料并置在一起,包括它们的缺失,罅隙,矛盾,重叠,然后归类,整理,划分,仔细而小心翼翼的拓印出原本的思想图形,提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上古三文化圈”,将上古民族分成江汉,海岱,河洛三系,分布地域不同,而生活与文化也各不相同,于是,也各有自家的历史和神话。由此而将繁杂纷扰的上古史厘的井井有条,又让我们对中国古代上古文化史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我觉得这个正可以比拟于当前东山法门的价值重估问题。“史学派”重新发掘“东山法门”:关于“东山法门”与达摩的楞伽传统之间的关系,不能止于依靠现有史料作线性证明,比如关于达摩被推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到四祖一路传承的楞伽传统,这些尽管史迹模糊,要完全从历史证明恐怕是很难,考据固然很重要,但过于依赖考据,或者单纯依靠考据,也是难以为继,陷入蒙文通先生所谓的“以考据治史,所以不免于支离破碎,全无贯通之识” ,何况起源问题往往并非一个时间性的史学的问题,还更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比如,禅学在达摩西来之前既已存在,而在他来之后,其禅学在当时影响力也相当有限,但后来的禅学却一致推崇他为初祖,自然有别的内在思想蕴含其中。“东山法门”与楞伽系的关联在七世纪已经被提出来,彼时五祖弘忍尚且在世,但并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有任何的反对或者驳斥。同样在早期不同的北宗门派那里,楞伽思想是大家公认的。一种思想影响之深,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不可能是短期的,也不可能是随便杜撰而没有人质疑的。这时候执著于史料的直接证明,显然是不明智的,而将史料考据作为这个问题的最高定则,更是不可取的。另外,不能纠结于史料中那些显见的矛盾,裂隙,含糊,要知道它们本身就是思想的曝光,思维轨迹的显露。所以不必因为“东山法门”十大弟子多种名单的各执一词而全盘置疑,而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正是这种繁杂的说法反映了五祖的影响之大,更多精力不是放在名单的证伪上,而是进一步深入这些名单,分析这些名单。如陈寅恪所谓的即使是历史上的伪材料,也可以变成真史料来用,又如马克瑞所总结的禅宗研究定律之一“因为非真,所以更有价值”。如果以这样的态度与方法,以这样的进路重估“东山法门”,相信能更客观的衡量出“东山法门”对于中国禅宗的意义之重大,重新评定其本有的价值之所在。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