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郝贵平:佛事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陪伴研究佛教文化的友人,我在河畔的林荫中探访。浓荫深处有一座佛寺。友人说在这里建寺,伴碧水而依林木,谐清幽而含静远,可谓与佛意相合;此处的天然淳朴颇能沐浴人的感觉,鲜洁清爽堪可冶洗人的灵魂。


  我从沙海而来,心灵里依旧兴味盎然地升腾着沙漠石油勘探烈烈轰轰的场景:那里满眼黄沙,了无绿意,热气如蒸,风沙似烟。但是,我们一台台石油井架傲立苍茫,一个个石油汉子挥汗下钻,石油人孜孜以求的是找到大沙海潜藏着的大油海,苦心孤诣营造的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石油奋斗史。而此时,身临碧波泱泱、林木葱笼的曼妙胜境,咀嚼友人的此番谈吐,我觉得他对此地自然环境天然淳朴氛围的阐说尚属可取,而评判此地因佛寺便有冶洗灵魂的说论,则颇感玄妙了。


  水伴林荫,我们沿溪而行。忽然,枝叶缭绕的碧丛之间,透露出一方白色的围墙,墙内矗立着红檐飞角的两层雕楼,很是庄严肃穆。这就是我们所要寻访的佛寺了。据说,这座佛寺的历史已逾百年。每年正月十五,这里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方圆百里之内,前来拜佛的人,有的骑马,有的驾车,赶集似的,络绎不绝。朝拜的老人临近寺门,一步一匍匐,连连叩首,直至佛殿;年轻人则双手合十,肃神穆首,入堂供香,三叩三拜;小孩子随大人点香叩首以后,用手摸摸、用额碰碰堂内的红柱、白墙和花格门窗。来者皆有供祭,以喇嘛摸顶为最高赏施。人们以种种成俗的仪式,向心中的佛圣表达无限的虔诚,以此乞求安康幸福,运气亨通。


  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宗教乃教民的精神寄托,被视为生息交往的人生范典,贯穿其中的精髓是众爱众善,善爱互报。撇开世界观不论,单就处世态度而言,这种观念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精神。据此,宗教信仰受到尊重自有其理。今日,友人约我前往佛寺,本是出自佛教文化的研究。于我来说,借此以确知佛教文化的某些道理,大有裨益。


  时逾初夏,幽林深处的佛寺格外和静。临近寺院,便闻鼓乐咚锵,及诵经的浑厚声音。我们穿门庭,绕屏门,便见经房雕楼的下层门扉洞开,两排披袈裟的喇嘛直门盘腿对坐,中留通道,直达祭坛;喇嘛们皆手持长条经本,伴鼓乐专注吟诵,旁若无人。我随友人步人门扉,从左厢趋近祭坛。祭坛上方悬挂着佛祖的坐像,桌几上蜡焰闪烁,紫香飘烟。四壁遍贴佛家经文,红柱雕梁间垂悬红黄相间的佛幡。友人端正地递上双份捐资,插点两炷佛香,引领我绕经堂一周,又从对坐诵经的喇嘛之间的通道,合手步近年长的喇嘛,便受到长者经文抚顶的殊遇——意为佛祖领受了我们的虔诚,一切便会如意吉祥。


  寺门外有一株硕大的乔木,碧冠若云,笼盖一片潮湿的荫凉,枝梢股头悬挂着数不清的祈文帕巾,也有悬挂领带、钱币者,友人说:“这是一棵神树,朝拜的人有什么期求,可附额树身,默默向神树叙说,意愿、向往便可得到佛圣的保佑。”以善为本的朝拜者,在神树面前,有的为长辈祷福,有的为幼小祈运,有的反思过错,有的谢恩除凶。佛事活动充盈着调理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往来的意味。此地此境冶洗人的灵魂。


  友人侃侃叙说的佛教文化不无道理。他的研究是在拨除佛教本身的迷信成份以后,对包括伦理道德、处世态度、修身养性、男女饮食等等在内的教义内蕴的探讨。但是,纯粹的佛教文化,包括友人所言的佛事活动对人的灵魂的冶洗,毕竟有其不可讳避的局限。立体化地发展各种门类的科学技术,多元化深层次推进社会物质生产,清除社会人文灿烂主流中的浊秽——这些,依靠以善为本的佛光普照和佛事文化是有所作为的。我与友人从世界观上说,则只能信仰互存,谁也不可强求于谁了。


  离开佛寺,我们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驱车飞驰。途经拦河大坝,我看见滚滚的急流被巨大的铁闸稳稳地挽住,溢分而出的水流沿着农田大渠,哗哗地奔向远方的绿荫——那里是望不尽的树木和田畴。佛教的庇荫对教民的精神不能说没有润滑和扭结。而本来面目的物质生产和社会进化与佛意的沐浴和冶洗着实相去甚远了。我看见,与柏油马路交叉的通向大山腹部的铁路线上,油罐列车正在疾驰而去,那是运载塔里木戈壁沙海下的原油的专列——由此我想,那些充满高新科技和创造意味的石油地质勘探等造福人类的事业,那些经济生活和社会道德领域里贪占坑蒙、色赌拐骗等等污泥浊水,能否凭借佛意的沐浴和冶洗来完成和驱除呢?


  戈壁河畔的佛事活动,毕竟远离尘嚣……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