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孙国柱:二十世纪以来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综述与问题聚焦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天然函昰禅师(1608一一1685),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僧字丽中,别号天然,号丹霞老人,广东上番禹慕德里造迳村(今属广州市花都区)人。天然函昰禅师为曹洞宗三十四世、博山三世法子,道法高深、门风清峻,“以华情学梵事”,“以忠孝作佛事”,是明清鼎革之际的著名禅师。  天然函昰禅师门下“执弟子礼问道(者),不下数干人,得度弟子多不可胜纪”,  以“道函今古传心法,默契相应达本宗”世偈为传法谱系,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所与交者多文人雅士、缙绅遗老、忠节自持之辈,实为明末清初岭南佛门之精神领袖,法乳广布,流誉海内,“百余年来,悉以海云为宗,海幢为派”。2007年,天然函昰禅师更被评为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古佛再来的天然函昰禅师尽管功德煊赫,但是其法身慧命却颇遭波折,其诗文著作在有清一代入于禁毁书目名单,其人格形象更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长河中隐没。不过天道好还,天然函昰禅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百年风雨,贞下起元,终显潜德幽光。笔者拙文即是对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爬梳整理,在问题聚焦的基础上,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天然函昰禅师抛砖引玉。

 

  (一)天然函昰禅师研究学术史脉络

 

  下面我们从文史哲三个层面进行学术史研究脉络的综述。

 

  首先,在天然禅师著述考证方面,下面略述之。由于清初文网苛严,编纂《四库全书》之时,将函昰及其门人的著述都列入了禁毁书范围,海云系文献遭受浩劫,虽残留吉光片羽,然大量著作,渐至湮没不闻。这样,系统著录并考释海云系文献的基础工作就显得十分紧迫。这项工作是存上个世纪前叶由冼玉清和汪宗衍两位先生来完成的。冼玉清先生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其四十五万言的煌煌巨著一一《广东释道著述考》中。。对于冼玉清先生巨著的评价,具体可见杨权、韦盛年共同撰弓的大作《冼玉清对岭南佛教文献研究的贡献一一以对海云系文献的著录考释为例》一文。。而汪宗衍先生在《天然禅师年谱》后附有《天然禅师著述考》,可谓精详。。与此同时,台湾学者丁原摹《明代遗民隐十僧者著述考》(东吴文史学报第六号,1988年)也在天然函昰禅师诗文著作的考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一阶段,可以称为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的文献梳理期。究还没有进入专门独立之阶段。终于,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诞生了,是著可以视为第一部将明清之际岭南佛学独立起来研究的著作,也可以看出第一部事实上以天然函昰禅师为中心研究的著作。该书写作集中于天然为首的丹霞系僧人的遗民性,专以明清之际岭南佛门嬗变为主线,由士大夫而遗民,由遗民而僧侣,由僧侣而遗民僧,这些僧人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复杂深厚的文化信息。蔡鸿生先生的研宄,虽然仅仅选择天然函昰禅师的临终偈,但是小中见大,义辞隽永,而且文末附有的明清之际岭南佛门系年表,正是天然和尚一系法脉的文化精神地图,启迪后学无限。汪宗衍先生的《天然禅师年谱》是目前有关天然函昰禅师行谊考证最为详备的著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尽管如此,天然函昰禅师的内在思想变迁之线索,仍旧是我们的未解之谜,有待探骊。若是从历史资料汇编与索引的角度而言,还有以下著作应该为我们所重视。马国维《明季粤高僧传》(1975年),谢正光,范金民编纂的《明遗民录汇辑》(1985年),谢正光的《明遗民录传记索引》(1992年),李君明的《明末清初广‘东文人年表》(2009年),这些重要的工具书是我们研究天然函昰禅师的案头必备之书。另外,梁永康的《广东佛教史》,吴立民主编的《禅宗宗派源流》,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士大大研究》,覃召文的《岭南禅文化》,李锦全等著《岭南思想史》,毛忠贤著《中国曹洞宗通史》等著作中,提及天然及其丹霞系僧人的信息,名目繁多,不容细举。。但是这些著作,就天然函昰的研究来看,不可能以专门关注,其内容匮乏是显而易见的。此一阶段,可以称为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的历史开拓期。

 

  二十世纪之后,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独立自觉阶段。存佛门与社会各界努力下,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哲学系及部分院校诸专家学者合力对天然禅师及其门下弟子著作进行整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经本焕大禅师、顿林大神师、印觉大禅师等佛界人士筹措,如今已经举行了三期。这三次研讨会的成果是两本论文集的出版,其一,钟东主编的《悲智传响一一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文集》3  其二杨权主编的《天《清初岭南佛门史料丛刊系列》及《华严丛书系列》等系列丛书陆续问世。与天然函昰禅师直接相关的著作有《瞎堂诗集》、《海云禅藻集》、《天然禅师年谱》、《天然函昰禅师语录》、《天然翰墨》等。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相当多的优秀学者投入至此一领域的研究之中。这些研究者功底扎实,对本研究领域充满感情,方法多元开放,成果百花盛开。当然,我们还可以预见,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大量能够对天然函昰禅师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门人才已经孕育出来,值得我们信赖,值得我们期待。

 

  最后,在哲学层面概览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近年来,学界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更为自觉,以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2008年)来看,对天然函昰和祖心函可的研究虽然仅占两页,但是毕竟标志着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思想层次的哲学探究阶段。从哲学角度研究天然函昰禅师的思想,有些学者发表了相当具有分量的文章,在此仅举一。冯焕珍教授撰有《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教并重的宗趣观》,该文厘定了天然函昰禅师作为禅师的内住价值取向与实际修为境界,文风朴实,内在丰厚,为我们进入天然函昰禅师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夏志前的《<楞严>宗趣与晚明曹洞宗风一一以天然禅师<首楞严直指>为中心》一文,分析了天然禅师佛学思想的特点,高扬曹洞宗风,兼收并蓄,印证了天然禅师作为禅师的精神旨趣。

 

   以t从宏观层面的文史哲二个切入点梳理了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的学术吏脉络。微观层面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梳理,具体可见张红《近年来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综述》一文.

 

  (二)天然函昰禅师学术研究聚焦

 

  考察天然函昰禅师行谊,其人生之跌宕起伏,身份之复杂多变是世所罕见的一一儒生,国家未来的从政人员,诗人,孝廉,后来成为遗民僧,与此同时义是时人公认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义兼任社会活动家,社团领导人,甚至是反清复明的支持者行动者,最终成为佛门领袖,遗民的导师,佛教传统的重建者,如是等等,不一一而足。这些身份符号包含了许多的文化基因,反映了许多的时代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解读这种生命符号呢?

 

  笔者认为可以将天然函昰禅师放在明清文化,佛教,遗民,“逃禅”四重背景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考察,可以放在世界文明的重建,中华文明的复兴的动机下进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衡量与诠释。从佛教史的谱系上来看,天然函罡禅师为曹洞儿孙;从区域佛教史上米看,岭南佛教作为滨海法窟,经由天然函罡禅师及其法徒惨淡经营,兴盛异常,作为东江一系禅宗的重镇,几乎重现了唐朝六祖时期的辉煌局面;除此之外,从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遗民与遗民“逃禅”的现象来看,天然函昰门下,汇集了大量的圣朝遗民,可谓“岭南遗民的精神领袖”。由此,我们对天然函昰禅师的考察,对于说明佛教、禅宗发展剑明末清初一段所呈现的局面,对于作为禅宗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如何面对解决佛门内外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意义,更兼函昰的未出家前的身份,使我们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

 

   笔者认为,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即天然函昰禅师在精神史上的内在变化,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天然函昰禅师作为遗民僧,在终极关怀上最后的安身立命处。很多学者注意了天然函昰禅师的生命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趋势,尤其是以浮屠中之遗民的身份,收拾残山剩水之局的爱国言行,但是佛教内在包含的悲天悯人之情怀,并没有使天然函昰禅师局限于国家民族的仇恨与悲痛之中,晚年的天然函罡禅师,不仅欣喜地看到儒术遍播乾坤,同时抛弃了红尘的恩情牵挂,发扬普度众生,与万姓同忧乐的大乘菩萨道精神,超克了内心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冲突,实现了生命的圆满与安详。可见,机械化地从古代的正统、气节、忠义、忠孝等命题出发来概括天然函昰禅师的生命追求,是片面的,也是失之偏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一一简单地用禅师来盖棺论定天然函罡禅师的身份。从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历程来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而对于要立志成为超人,超超人的僧徒米讲,能够成为当之无愧的禅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学问僧的天然函昰禅师,在内在的生命体验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九流的多元基因,加以捶打与锻造,已经呈现出了奇特的精神面貌,儒释道三教交涉的港湾终于在天然函昰禅师生命长河的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定点。如果不对这一法身舍利作出细致入微的解剖与抽离,不仅难以有“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更遑谈欣赏这种精神肖像的神韵了。从此,除了个体人格的独特质地之外,还应该注意明末清初的实学倾向,佛教传统的人间化倾向,这种种时代精神的洗礼,使天然函昰禅师的悲智双运,行解并重的修行作略更加具有生活世界的意义。总而言之,天然函昰禅师在明末清初的大事因缘,不仅没有“逃禅”之逃的畏惧与逃避,相反却超乎世俗想象地在同体共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研究的问题意识

 

  通过以上研究状况的综述与考察,使我们立体地感受到研究天然函昰禅师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使我们发现多维度多方向对函罡禅师进行研究的可能性。职是之故,我们认为,至少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不仅应该加以重视,还应该加以开拓创新。

 

  在对天然法系的考证与田野调查方面而言,仇江先生做了许多重要工作,《清初曹洞宗丹葭法系初探》、《清代丹霞山别传寺禅师塔》、《韬光佛地记海云》、《曹洞宗番禹雷锋天然禅师法系》等文系统考证了天然函昰禅师的塔寺、法脉、行迹等现实遗存信息。而李君明、聂文莉的《明末清初天然函罡禅师及其法属合传》一文,为我们详细考证了天然函昰禅师作为佛门领袖在遗民中威望之盛。如何运用现存的历史信息加以重构借以还原海云禅系的繁荣风貌是我们值得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任对天然法系整体面貌的研究方面。杨权的《作为明遗民精神领袖的函昰禅师》,以一种大叙事的方法为我们勾勒天然函昰作为遗民与精神领袖的崇高行状。与此同时,释云峰禅师住1988年为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会上做的《明末岭南高僧天然禅师》一文,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钟东的《清初丹霞山别传寺诗僧简述》,袁守仁的《别传寺史略》、《海云寺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小舟一一丹霞山别传寺记》等论文从寺庙这一实物载体为我们勾勒出海云诗派的诗人群体肖像。谭斌的《海云寺历史与文化意义初探》,从人物出发,从函昰及其弟子讲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文化的传奇。李宛玲的《世衰法盛一一天然函昰广聚二千徒众之时节因缘》’在义末附有天然一一系僧俗弟子关系表,从宗法角度揭示了天然一系的禅宗谱系复杂天系。那么,从微观书写的角度,如何勾勒天然函昰禅师的精神肖像呢?诚如张维屏所说“师貌在像,师心在诗,欲见师乎,于诗见之。”《瞎堂诗集》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天然函昰禅师存人生成长的各个时期个中心曲的微妙变化的直接证据?大量关于海云系丰厚底蕴,还对此问题给m丫明确的答案。但是此一问题,还有深入探讨之必要。

 

  有关天然函罡禅师宗风的研究。由于宗风一词,牵涉文化因子甚多,至少包括大乘菩萨道精神,禅教并重,实学,回归佛陀等多种构成要素,那么,如何厘定这一盖棺论定式样的概念呢?这方面的研究,陶乃韩《大乘菩萨道精神在明末清初的落实与发展——以天然一系在岭南(广东)的发展为例》一文,从大乘菩萨道精神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以天然函昰禅师为首的海云系禅僧的整体风貌,其思路值得我们重视。夏志前的《<楞严宗趣>与晚明曹洞宗风一一以天然禅师c首楞严直指>为中心》一文,通过思想史诠释的方法,揭示了天然函罡禅师虽有洞上宗风,然己不能为门庭施设所拘囿了。天然函昰禅师的大乘菩萨道精神究竟是如何在滨海法窟发出自己的光芒?天然函昰禅师的宗风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特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此议题下关注滨海法窟的别具魅力的海洋文化书写,使天然函罡禅师的自行化他的作略更显“乘桴浮于海”的韵味。

 

  有关儒佛交涉在天然函昰禅师生命中的体现。此一领域涉及问题甚多,学界的研究亦不乏佳作。释存德《论天然函昰与木陈道态的传统价值观一一以亡国与亡天下的思想视域为中心》,探讨了两位主人公对忠孝价值的生命诠释,乃是不可多得之佳作。王富鹏的《论天然禅师的安攘匡济情怀与通脱的应世方式》一文,从感情内在诠释之路,剖析了天然函昰禅师的救世心曲。如是等等,不一而足。天然函最禅师,拥有着亦儒亦禅的身份,在披缁入道伊始,即“以忠孝作佛事”,对于当时的遗民影响甚巨,然此种“忠孝佛事”,与传统忠孝观相比,其精神姿态是否出现了微妙变化?从更为具体而微的层面来讲,儒佛之争的交涉宄竞在天然函罡禅师的人生河流中找到了什么样的定点?孙国柱《禅者的家园模式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将天然函罡禅师住除夕对大众所作有关家的开示作为楔子,描摹了禅者“途中不离家舍,家舍不离途中”的证悟境界,揭示了禅者内在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公共性。从该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园感,在文化交涉宗教融合的过程中,在世俗节日的圣化过程中,这一儒家的生命形式开始拥有了佛教的精神内容。基丁同样的思路,我们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精彩的文化命题,并尽可能地使我们对中华文明_二教合一文化的研究进入微观书写阶段。这些可供发挥的题目至少包括,表达了天然函昰禅师严土熟生、佑国护生的社会关怀指向的“喜雨”诗歌,承袭儒家“夜气”传统、有睡眠哲学面向的“夜禅”说,等等。

 

  仃关玄佛合流话题在天然函昰禅师身上的体现。与研究儒佛交涉的个案之思路类似,我们知道天然函罡禅师浸淫道家文化,熟渎南华,仰慕文子,破天荒地在禅学史上提出,“禅醉”思想,用道家玄理表达了佛教解脱智慧。联系明遗民的屈陶论述、庄禅话题,天然函昰禅帅有关魏晋风度的批判与关注,有关对陶渊明喜爱与超越的双重变奏,实际上诠释了一个弄玄虚”,明清时期的大德们更显得单刀直入,老婆心切,唯恐听者无法进入禅境。明清佛教的学术诠释品格是否能够有力地反驳有宋以来佛教的衰落之论呢?其次,佛教在明清之际似乎有重归元典的倾向,也可以说是回归佛陀本怀的努力。住岭南滨海法窟,天然函昰禅师甚至修建了佛陀的舍利塔,记载了种种神通感应,并通过阅读《大唐西域记》的方式重新追溯历史的寻找佛陀之旅。这种天然海云系的经典坐标一一阿含经的再现,似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先兆。其次,通过天然函罡禅师对屈大均教授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天然函昰禅师的实学倾向。其次,存天然函昰禅师语录和注疏多重视实修,对时下禅林空虚浮泛的变态情形多有挞伐;《楞严经》“十种仙”,“五十阴魔”等禅病话题得到反复的论述,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关于修道境界的问题,而实际上这种危险化倾向,只有在佛教存在形态充分人间化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时代显学和现实焦点。其次,从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关系来看,天然禅师对除夕、中秋、元旦,寿诞,生辰和亡日等多有关注,佛教与社会的圣化与俗化之相互过程如何,究竟可以透漏何种讯息。最后,天然函昰禅师在弘法修持的过程中,不仅与其他“逃禅”人物保持密切的交往,同时还与三藩清廷亦有所联系,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来看,从宗教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看,,这些事迹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有关天然函昰禅师求道学佛,弘法利生的研究。首先,在寺庙建设方面,沈正邦的《天然禅师与弟子寻访和兴复灵树寺的努力与启示》,向我们展示了以天然函昰禅师为代表的先贤古德具有的永恒性价值,这也是现代性的核心之所在,使我们从历史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现实关怀。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个案而已。天然函昰禅师及其海云系禅僧,在滨海法窟,人天推出,龙腾虎跃,甚至有学者认为重现了六祖慧能时期的佛教的繁盛局面。可见,这方面的佛教建设事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其次,在戒律清规的研究方面,周齐的《戒律外寺制僧规的产生及其特点和意义》。一文对天然函罡禅师制定《同住训略》的缘由给予了说明,指出了天然函罡禅师身处朝代更替、社会剧烈动荡之乱世,面对佛教宗门流弊泛滥和人员复杂的现状,其所作所为,直可谓非凡卓绝之难能。而《同住训略》在禅宗制度建设史上亦占据一席之地矣。其次,天然函昰禅师在诗文著作中对古佛菩萨,祖师大德多有信仰表达。这其中包括观世音菩萨像赞,有关释迦牟尼,弥勒和普贤的诗文,当然还有历代祖师大德的偈语,等等。住禅净方面,冼玉清住天然函昰禅师的著作考辩中对《同住训略》进行评价,“此书申明教诚,多屡常规,首创不念阿弥陀佛,而念释迦如来,与净土特异”。《禅门念佛说》,真得未曾有。”又,《楞伽经心印》中有“以念佛心,念自心佛”的说法,意味“念即佛”,可见天然函罡禅师的思想深度。这些在禅净合流的思想史上确有意义,值得深入诠析。最后,禅宗自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后,佛法东传,心心相印,开创了一大事因缘,然而仔细深究起来,这花究竟是什么花呢?有人说是莲花,有人说昙花,还有直接说桃花,更有人说是梅花,无论是什么花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禅宗的流布作为拈仡微笑的思想史,走进东上,“郁郁黄化,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一。切化皆是妙明中心物,无不是分有创作,有主张,有理论,“似诗”、“不是诗”概念的提出值得我们借助现代学术方法给予创造性的概括总结。由于涉及天然函罡禅师诗文的研究,论文著作甚多,在此不再予以展开。

 

  有关天然函昰禅师的书画研究。以天然函昰禅师为首形成了“海云书派”,“海云画派”,可见其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这方面的研宄,文章众多。由于不在本文的直接研究范围之内,兼限于篇幅,故不予评述。

 

  有关天然函昰禅师后续影响的研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句话的意思还包含着文化的自尊,自信与自觉。在陈垣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的序言中,陈寅恪先生就明确指出,明清之际“逃禅”之一段大历史,“虽日宗教史,未尝不可作政治史读也。”联系到上个世纪中华民族抗日的历史背景,陈垣先生的著作实住有激扬民族正气,发愤图强的意旨。有趣的是辛亥时期,革命志士往往借助明末清初“遗民僧”的节烈之杯,浇心中块垒。九龙真逸陈伯陶的《胜朝粤东遗民录》已经为我们所熟悉了,还有南社创始人陈去病的《明末遗民录》亦是彪炳史册的著作。不过,在文化史上流誉最广的还是“禅心剑气相思骨”苏曼殊的《岭海幽光录》,虽然是著没有涉及天然函罡禅师,但是在《参拜衡山图》题跋中却引用了天然函昰禅师诗作一首,可见对天然函昰禅师熟稔之程度。实际上,在苏曼殊的诗文著作中涉及有大量的宋明遗民,以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总体上,这些鼎革之际有关遗民的诗文著作构成了体现粤海品格的铁血书写。对于步入晚年的天然函昰禅师来讲,或许国恨家仇早已是黄粱一梦,“举额但祈戎马息,林泉无事目安禅。”这时的天然函昰禅师“法界如今世念停”,终于对着芸芸众生送去“地角天涯好弟兄”的美好祝愿。虽然往昔的刀光剑影化成云尘雨梦,其预动“逃禅”的先见之明,其作为庇护遗民的依止,这些倔强雄伟的形象早已经定格在历史,成为每一次历史起航时回望的灯塔。这样,从文化交涉和人类的普遍境遇双重视角的观照之下,使我们发现了,一种历史的永恒生命力,这种历史的永恒生命力,正是历史的永恒魅力、意义和价值。

 

  在研究综述的结尾,让我们看看西方学者有关天然函罡禅师以及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宄。在文献方面,日本汉文古籍库收录有关遗民的原始资料,甚为丰富。在明清佛教研究方而。长谷部幽蹊有关明清佛教研宄资料的系列著作论文为我们了解明清佛教的概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间野潜龙,岛田虔次,小野和子等先生的研究也不容我们忽视。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方面。单个研究明清之际“逃禅”人物的日本学者甚多,例如研究熊鱼山的福本雅一,研究晦山戒显的野口善敬,研究觉浪道盛的荒木见悟,至于研究隐元隆琦的学者更多了,如是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目前由于笔者的学学术水平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尚未见日本学者对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著作。相比日本学术界有关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欧美学者的步伐相对比较滞后,且关注点不同。简单地说,欧美学者对“逃禅”的关注,仍旧局限于遗民的框架之内,多关注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以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的《洪业一一清朝开国史》’为例,是著结合《胜朝粤东遗民录》和《皇明四朝成仁录》勾勒了当时“逃禅”人物的群体生态,注意到了天然函昰禅师在海内鼎革之际作为“遗民僧”精神领袖的事实,并肯定了这种生存姿态的政治意义。总体上来讲,。海外学人的研究还没有从内在价值上重视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独立意义,更不可能从人类学,文化哲学等层向展开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

 

  上述问题聚焦,对于禅茶一味,农禅,结社,放生与护生等一般性的学术话题没有涉及,但是此类话题在天然函昰禅师一生的行状上亦是浓墨重彩的笔画。如果勾勒一幅完整的天然函昰禅师精神肖像,这些问题,无论巨细,都不容忽视,亦不许错过。当然,有关天然函罡禅师的研究,还有很多突破口,还有很多精彩话题,这些都须待未来的岁月,由更多有缘人逐渐完成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学研宄,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的志业,从天然函昰禅师的研究米看,似乎提供了佐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对天然函昰的研究,含有区域化的学术色彩在内,如何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文化浪潮,使佛教完成它的现代化变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天然函昰禅师,不仅是岭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理应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受到大家重视。(作者:孙国柱)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